第一题:选择题(共60道题,40分)
单项选择题全是行测的判断推理,多项选择题是公基+时政。
第二题:综合分析题
材料:当前,不少部门单位用满意度调查作为衡量工作成效、评价工作作风的方式,收到良好效果。与此同时,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少数基层部门单位在满意度调查过程中,出现打印“明白纸”注明“满意”“知道”等标准答案,回答“满意”“安全”可得现金奖励等怪相,导致满意度调查“变了味”。
花式“讨好评”,难获“真满意”
“我最近接到一个单位发来的短信,说如果接到满意度调查电话,让我为家乡代言,还说回答‘非常满意’将激励他们继续前行……”中部某城市的一位市民反映,自己时常收到此类“讨好评”短信。“若干得好、有底气,实在不必这样变相拉票;不愿深入走访,电话测评,有时容易变相助长虚夸之风。”
除发短信“讨好评”外,有的地方担心被调查群众“乱说话”,干脆打印“明白纸”提供标准答案。此前,半月谈记者在大别山区某村采访,村民家里有一张关于满意度提升问卷调查的“明白纸”,里面列举11个问题,并在问题后附上“满意”“知道”等答案。村民质疑:“答案都有了,还让我回答啥?”
花钱“求表扬”,也是满意度虚夸、“注水”的体现,近年来在个别地方也发生过。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布相关信息称,有市民反映当地政法系统下发了一份满意度调查通知,通知提到一定不要用“还行”“不错”“一般”等模棱两可的语句或“不知道”“没参加过”等负面性评价;回答“满意”“安全”,凭录音可得100元至300元奖励。当地6名D员领导干部因满意度调查弄虚作假被问责。
“实名制”导向、设置“附加条件”的满意度调查,也让调查结果准确性打了折扣。
华东地区一位市民反映,自己因工作原因与当地政府部门有业务往来,年底曾接到一个满意度调查电话。这位市民向电话调查人员询问自己的回答是匿名还是实名,得知是“实名记录”后,只能回答了“满意”。
不在工作成效上下功夫,却在“数据满意”上动脑筋,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代替群众填写满意度评价”现象。北方某市辖区一项工作被市有关部门通报指出存在“群众满意率低”问题,该区相关干部在业务培训会上,示意他人代替群众填写满意度评价,落实上级整改要求敷衍应付,弄虚作假,造成不良影响。
防止满意度调查“走过场”
对于花式“讨好评”背后的满意度虚夸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这违背了大兴调查研究的初衷,把好政策的“经”给念歪了,从源头了解问题真相的通道也被阻塞,这不仅影响个别部门单位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些群众感受最强烈、最直接的问题还可能被搁置甚至掩盖。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满意度数据往往成为部门考核或个人考核的重要依据,有的部门单位和干部政绩观有偏差,千方百计提高满意度数据,不惜弄虚作假,最终跑偏方向。
一名基层工作人员表示,满意度调查在最后考核占比中较高,有时会高于其他项考核占比。如果满意度不高,会影响其所在部门最后的考核排名,结果还会被通报,所以大家很重视数据填报这个环节。
刘俊海等认为,在满意度调查中,如此“引导”“教导”,反映出个别部门单位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让被调查群众容易产生只是“走个过场”的错觉。
“不能总是套用同一种办法。”有参与满意度评价的工作人员表示,有的工作经常要跟群众接触,由于其所在岗位的特殊性,接触到的群众难给“好评”,若要提高满意度,只能另想办法。满意度调查并非“万金油”,若要提高工作服务的质量和工作态度,完全可以用其他方式来推动。
“满意度电话调查数据,有时分差微乎其微。”基层干部小印说,“两个地方某项工作的满意度分别是96.1%和96.3%,就0.2个百分点的差距,工作方式方法或服务态度能有多大区别?但在考核体系里换算出分值后,排名一下子拉开距离。这一项排名低了,其他工作干得再用心,也是白干。”
挤干满意度里的“水分”
“让满意度调查见实效,必须要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对弄虚作假者严肃问责。”中部某市的一位干部说,只有收集到客观真实的“民意”,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真正回归满意度调查的“本意”。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