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和能力
2025-01-31 08:40:03 683

 

 

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取得一系列新成效,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为此,需加快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科技体系和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我们D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中坚力量,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支撑。

D的十八大以来,D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战略性资源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战略科技力量能力不断提升,战略科技任务取得重大突破,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断完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在建和投入运行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散裂中子源等一批设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不断提高开放共享水平。面向集成电路、生物育种、先进高分子材料和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创新研究院、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大中型企业融通创新,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

不断优化战略性资源空间布局。加快打造创新高地,初步形成“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N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创新空间布局。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南京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丰硕,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在空间科学、物质科学、能源科学等领域建设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健康等技术长板不断做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绩斐然,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中度、显示度不断提升,正在加速形成国内最大、国际领先的光子与微纳电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3大产业的创新高地建设进展迅速。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初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顺利起步,5G等领域的产业优势显现。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等领域,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强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不断提升战略科技力量能力。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组织实施重点领域产学研用协同攻关,聚集培养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加快优化重组,体系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强化。中国科学院着力抢占科技制高点,解决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问题,突破了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大批原创成果。“双一流”建设扎实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部分重点行业领域科技领军企业数量不断壮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我国有579家企业进入全球前2000家研发公司榜单,入榜企业数量稳居全球第二位。

推动重大战略科技任务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铁基超导材料、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光子纠缠等研究世界领先,中微子振荡、干细胞等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悟空”“墨子”“慧眼”“太极一号”等系列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深地探测、载人深潜、国产航母等加快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系统掌握高铁建造成套技术,C919大飞机实现商飞,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新型核电、杂交水稻等世界领先,生物育种、新药创制、绿色低碳技术助力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高性能装备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迈向中高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语音识别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