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出处:战国·孟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释义:统治者如果乐于做民众喜爱的事情,民众也会与统治者同乐;统治者担忧民众担忧的事情,民众也会为统治者分忧。比喻:统治者与百姓其实是休戚与共的。
用法提示:成语“休戚相关”“休戚与共”“休戚是同”,也是这个意思。在公文写作中,像这种基调比较深沉凝重的古文语句,比较适合那种稍微庄严肃穆一点的场合。比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2.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出处:清·万斯大《周官辨非》。原文:“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
释义:但凡是于民有利的事情,一丝一发也必须推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必须革除。比喻:要实实在在地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绝不能做损害人民利益的事。
用法提示:所谓“民生无小事”,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说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民生,事无巨细,而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细”,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尤其是那些政府基层工作部门,遇到的大事小情非常之多,不仅自身要意识到这个问
3.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
出处:战国·荀子《荀子·议兵》。
原文:“好士者强,不好士者弱;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赏重者强,赏轻者弱。”
释义:民众齐心协力,国力就会变得强大;民众心不齐、力不协,国力就会变得衰弱。强调:人心要齐,国家才能强盛。
用法提示: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唯有“民齐”,才能国家强盛,才能战胜困难,才能打赢战争。当前,我国“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每一个“全面”都堪称“一场战争”“一场硬仗”。只有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公文写作中,说到这方面的时候,就可以顺着这个路子往下写。而句中的“人”,可以是一世之民,也可以是一国之民,还可以是一地之民。比如,“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我们要大力促进民心相通,全方位开展友好交往和人文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筑牢本组织发展的社会民意基础。
4.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出处:《尚书·夏书·五子之歌》。原文:“皇祖有训,民可
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释义:人民应该去亲近,而不是去轻视与低看;人民才是国家的根基,根基牢固,国家才能安定。形容人民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所谓“五子”,没有名字,指的是禹的五个孙子、启的五个儿子、太康的五个弟弟。本应继承王位的太康因为没有德行,被老百姓反感,最后国都也被后羿侵占。他的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水之畔,作了五首歌,此为其一。在那么早的时候,就能说出“民可近,不可下”这样的话,实属不易;至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简直就是“民本思想”中“民本”二字的来源。在公文写作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经常用到的话,与“民可近,不可下”一脉相承,不妨全都用上。比如,“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身体力行,切实为百姓做实事。
5.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出处:春秋·管仲《管子·牧民》。原文:“政之所兴,在顺民
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
释义:政权之所以能兴盛,在于顺应民心;政权之所以废弛,则因为违逆民心。强调的是民心顺、逆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管仲这番话说得极为朴实,即使现在听来,也是铿锵有声。民心的得失总是在这一顺一逆之间,存之不觉,失之难为。纵观中国历史,古往今来,任何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都将取决于民心的得与失。得民心者民顺之,则四海来归;失民心者民逆之,则大厦将倾。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重点在民意、民心,人民是否满意、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等方面,用时需要注意区分。比如,“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始终如一为民爱民,实实在在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办实事,做细民生工作,才能担负更大的重任,创造更大的价值。
6.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出处:清·朱柏庐《朱子家训》。原文:“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释义:吃的一碗粥一碗饭,应当想到它们是来之不易的。穿的半缕丝半缕线,一定要想它们是来之不易的。提醒人们注意节约用度,珍惜劳动成果。
用法提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从古至今,各家“家训”层出不穷,如我们最为熟悉的《颜氏家训》。不过《朱子家训》自有其独到之处,它是以家庭道德教育为主的启蒙教材,重在阐明修身治家之道。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民生不易、农民辛苦,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人民;或者用在生态建设方面。比如,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
7.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出处:唐·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其十九》。原文:“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黄屋非尧意,瑶台安可论?吾闻西方化,清净道弥敦。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
释义:圣人不追求一己之利,他所要关心、救助的,是普天下的老百姓。“圣人”,不一定指贤明的君主,还可以是品格高尚的人。“元元”,指黎民百姓。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背景是武则天搜刮民财、广建佛寺,陈子昂义愤填膺,借上古仁德之君来讽诫当代君主是中国古代诗歌习用的传统手法。唐朝号称儒、释、道“三教并行”,但是佛教经常会“更胜一筹”。除了武则天,唐朝还有很多皇帝都是嗜佛如命。如唐宪宗,韩愈还为他专门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强调我们应学习和效仿古之“圣人”,绝不为一己谋利,而是处处关怀和扶助善良的平民百姓。比如,“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D人要有忧D的意识、忧国的情怀和忧民的意识,实现为D分忧、为国家分忧、为老百姓的幸福谋利益。
8.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鲍宣传》。原文:“陛下尚能容亡功德者甚众,曾不能忍武等邪!治天下者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而已也。”
释义:应当把天下人的愿望作为自己的愿望,不能一意孤行、只求自己快乐。比喻:要摒弃私欲,为人民服务。
用法提示:鲍宣是西汉哀帝时人,以上疏直言、抨击时政闻名,王莽即将篡位时,自杀,时年三十三岁。班固的这句话本于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以百姓之心为心”,治理天下的人必须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要想得到天下人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得到天下人之心。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应该作为严肃的要求而出现,尤其是“不得自专快意”,可以指谨慎用权、洁身自好等方面。比如,作为领导干部,“当用天下之心为心,不得自专快意”,要想天下人之所想,急天下人之所急,爱民、惠民,时时想着人民,事事为人民着想。
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