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的报告
2024-12-16 09:10:02 686

 

 

2024年,我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D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法治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主题,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法治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依法治县各项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2024年工作成效

(一)以法治思想为引领,深入推进依法治县建设。一是深入学习贯彻法治思想。将学习宣传贯彻D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学习宣传法治思想结合起来,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任务。建立法治思想学习宣传阵地,推进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向基层延伸,向群众贴近。把法治思想作为D委(D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列入县委D校重点课程。开展法治思想知识竞答活动,参与答题超5000人次。二是推动D政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全面落实D政主要负责人述法工作要求,在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上专题述法。加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严格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制度,制定完善县级国家工作人员学法清单。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信访工作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三是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宪法、民法典和爱国主义教育法进机关、企业、单位、农村、社区、学校、军营、网络、景区“九进”活动。持续开展“12·4”国家宪法日和“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和第四个民法典学习月活动及“江淮普法行”活动。

(二)优化法治营商环境,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营商环境制度建设。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聚焦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推动制定出台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配套文件。严格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全年审查、审核规范性文件36件次,备案通过率达100%。二是法治服务保障企业发展。针对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县级主要媒体开设专栏进行宣传推广。建立商事纠纷诉调对接多元化解机制,成立县级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创新开展“法治体检”,举办公共法律服务进企业、进园区活动15场,出具“法治体检”报告26份。广泛开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环境卫生、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与企业密切相关的专题法治宣传教育。三是积极创新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扎实推进“送法进企业”活动,协调解决辖区内企业发展诉求156个。推行“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建立健全涉企执法监管机制,推行柔性执法,促进依法行政与服务企业的有机统一。

(三)着力深化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一是坚持推进依法行政。统筹推进县级立法工作,完善政府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行政决策等制度体系。法律顾问全面参与重大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合同签订等各项工作,做到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全覆盖。2024年以来围绕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重大项目重大决策出具书面法律意见560余份,研提法律意见1200余条。落实政府法律顾问列席政府常务会议等重要会议制度。二是着力打造一流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和网上办理。建立健全“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行政许可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聚焦“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群体,创新推出上门服务、预约服务等便民举措。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县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更新及时率、准确率100%。三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市场监管、工程质量监管等领域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无人机巡查等非现场执法方式,推进执法数字化、智能化。完善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开展执法人员培训32场次,培训2800余人次。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做到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执法公示100%全覆盖。四是加大执法监督制约力度。开展四轮法治督察、三轮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对法治建设重点工作开展督办跟进。探索建立“政法+检察”联动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与法律监督衔接工作。及时整改落实检察机关发出的检察建议,主动接受法院个案监督。2024年各行政机关行政诉讼案件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未出现行政败诉案件。

(四)践行法治为民理念,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一是夯实基层法治基础。扎实推进“法润乡村社区”专项行动,在10个重点领域常态化开展面向基层群众的普法宣传活动。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向基层延伸,全年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60余场,线上释法栏目280余次。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指导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全面落实。加强“法治副校长”普法工作,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和“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开学第一课”等活动。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法治场馆、法治画廊、法治公园和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阵地。培育本土法治文化品牌,推出法治文化系列文创产品。积极推进将法治宣传元素融入红色教育阵地建设。加强新技术新媒体在普法中的运用,建立全县新媒体普法集群和矩阵,发挥县级融媒体中心作用。三是积极发挥人民调解作用。培育“法律明白人”120名,发挥其在普法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中的作用。深入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全面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全年成功调解各类纠纷12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探索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自治章程等合法性审查制度。

(五)深入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提升群众法治获得感。一是深化法治示范创建工作。持续推动“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落细,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复核工作。指导加强“八五”普法法治乡村联系点工作。完善村(社区)、社会组织章程规约等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推动建设法治乡村、法治社区。二是提升依法治理实效。深化“一站式+一线式+一环式”特色解纷体系,提升预防和综合调处矛盾纠纷能力。深化依法治校,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深化依法治网,加强互联网法律普法,贯彻实施个人信息保护法。推进公共卫生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专项依法治理,促进全社会在应急状态下依法行动。三是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守法普法协调小组与法宣领导小组共同领导和统筹机制。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行普法责任制年度履职评议制度。推动县级主流媒体积极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及时进行权威准确的法律解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典型案例的征集工作,全年收集整理典型案例150余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普法产品、阵地和活动的管理。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仍需完善。综合执法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不同层面和群体的利益诉求。由于部门间职能交叉以及相关规定存在“盲区”和“灰色地带”,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紧密,存在发现问题简单移交、推诿扯皮现象,难以形成执法合力。特别是在生态环保、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协同执法有待加强,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