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镇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方针总要求,深入推进抓D建促乡村振兴,统筹做好“组织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生态宜居”四篇文章,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做实“组织”文章,强化振兴“硬支撑”。基层D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镇D委着力在强组织、优队伍上做实功使细劲,充分发挥D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D员先锋模范作用,以高质量D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建强组织固堡垒。深化D支部标准化建设,规范执行D支部“三会一课”、主题D日等D内生活制度,不断增强村(社区)D支部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以规范阵地建设为抓手,系统梳理D群服务中心服务管理事项清单,规范机制牌子,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现象。壮大队伍提素质。把好D员发展关,及时把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好苗子”纳入D员队伍,今年以来共发展入D积极分子35人,预备D员13人。目前全镇621名农村D员中,35岁以下的D员109人,约占17.6%,大专以上学历D员93名,约占15%,D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D员素质不断提升。
(二)做好“产业”文章,跑出发展“加速度”。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镇立足村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健全利益联结机制,致力帮助群众增收致富。打造特色产业促增收。按照支部引领、项目驱动、政策支持、因村施策、示范带动、逐步提升的原则,根据各村的种养殖区位优势,在全镇建立4000亩柑橘基地、1500亩瑶山雪梨基地、1000亩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1000亩瑶都青桃基地等7个农业基地,带动10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有效促进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双增收。助推产业升级提质效。紧贴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将镇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承接基地。依托“红色洞尾、马达新村”这一产业聚集地,打造镇电机产业园,目前已经完成电机产业园一、二、三期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主一特”的产业格局。2023年建成投产了全省最大的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集中处理中心--恩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逐步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循环体系,为全县生态环保建设贡献力量。
(三)做强“人才”文章,释放乡村“新活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镇D委高度重视人才发展工作,着力搭建聚才、育才、留才平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2023年12月,全县首家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工作站在镇挂牌。聚才引智。依托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工作站,镇围绕种养殖、乡村旅游开发等特色产业对全镇乡土人才进行摸底,建立技术推广型、产业开发型、能工巧匠型、经营管理型、社会服务型5大类人才信息库,共吸纳384名人才,涵盖D建、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农牧渔业等方面。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期,培训群众1000余人,组织专家小分队在各村开展政策宣讲、健康义诊、教育下乡、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30余次。精准育才。聚焦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需求,采取“产业+专家+人才服务站”人才培育模式,为乡村发展积蓄了一批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心剂”,释放乡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