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出处:南宋·陆游《病起书怀》。原文:“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释义:即使官位卑微,我也不敢忘记为国为民担忧;即使事情已经商定,也要等到有了结果才能完全下结论。比喻:爱国是一件“至死方休”的事情,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
用法提示:这联诗的“信息量”很大,“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总结了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揭示了人民与国家的血肉关系;而“事定犹须待阖棺”则理性十足,表达的是一种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引出很多写作内容。比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立足自身岗位辛勤工作,多奉献、不添乱,也是爱国、忧国。当然,前后两句还可以分开来用,以表述两句诗各自的含义。
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处: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原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怎么能因为有福祉就追求,有祸患就避开呢?这联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用法提示:这句话中的“生死”“祸福”两个词语,蕴含着一个约定俗成的用法:在汉语中,用两个相反意义的字联合组成的词语,往往其中只有一个字是真正的意义所在。如“生死”,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只是用来构成偏义复词,只是陪衬;“祸福”,重点的、真正的意思是“祸”,“福”也是陪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恩怨、利害、恩仇等。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除了可以用在爱国方面,还可以用来诠释“担当”。比如,每一位共产D人都应该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精神。
3.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原文:“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释义:只要是有利于国家,个人的死生就由他去吧!“社稷”,即国家。同样,这句话也表达了子产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用法提示: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就离不开自告奋勇、主动作为。如果缺少或丧失这种精神,伟大斗争怎能胜利,伟大工程如何建设,伟大事业如何推进,伟大梦想又如何实现?所以,需要不断强化担当意识、培养担当品格、提升担当能力,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善于接最烫的山芋,实现新的更大作为。林则徐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便是化用子产的这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两者的意思、用法完全相同,并列于此,旨在为各位提供更多的选择。
4.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出处:近现代·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原文:“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荼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释义:以四百兆的人口,纵横数万里的富饶土地,我们完全可以发奋图强,称雄于天下。比喻:中国人民只要团结起来,就能战无不胜。
用法提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伟大团结精神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发扬伟大团结精神,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和衷共济,将会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公文写作中,这一整句话是有些长,可以根据文章篇幅适当截取;如果是长篇大论,就不要删减了,这种长句子反而很能为文章造势。比如,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之魂。“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
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出处:南宋·文天祥《正气歌》。原文:“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释义:在时运艰危的时刻,义士就会出现,他们的光辉形象一一垂于丹青。比喻:在危难的关头,一个人的节操才能显现出来。
用法提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丹青”,一般都与画有关,可指画家、画作、绘画等,如高蟾《金陵晚望》:“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这里用的是它的另外一个意思:史籍,相当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汗青”。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段首,后面接有关中国精神的事例;或者放在句中,与其他爱国诗句形成排比句。比如,有一种军人叫中国军人,有一种精神叫中国精神。特别是在那些永载史册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在那些备受瞩目的重大考验面前,中国军人所展现的价值理想、精神境界和英雄壮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什么是“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释义: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却不是无情之物,它们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形象、贴切地展示了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用法提示:龚自珍一生一共写了315首《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也是他的“压卷之作”。这联诗反用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龚自珍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赞美退休职工,弘扬爱国精神,但并不局限于此,还可以是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等精神。这联诗最好放在段首,后面接文章要赞美的人物、案例等。
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出处:南宋·陆游《卜算子·咏梅》。原文:“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释义:纵然花瓣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也要永远留在世上。形容一种高洁的情操和坚强不屈的精神。
用法提示:陆游这一辈子,除了国家和唐婉,最爱的应该就是梅花了。他写过很多关于梅花的诗,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等。他将梅花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来倾情歌颂,梅花在他的笔下成为一种坚贞不屈的形象的象征。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的意思得到升华,表达的是一种爱国无畏、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在教育青少年、纪念爱国烈士的文章中,可用作一段的标题,也可以直接在正文中引用。
8.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秦风·无衣》。原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释义:别说我没有战衣?我也穿着和你一样的铠甲。言外之意是,虽然我不是军人,但是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也会上战场。表现了一种人人爱国、人人为国的担当精神。
用法提示:周幽王为了褒姒“烽火戏诸侯”之后,犬戎来攻,诸侯置若罔闻,周王室只好求助于秦人。秦人爱国心切,这首诗便是他们的一封“请战书”。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用于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纪念抗战英雄。比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回顾80多年前的长征路上,这样的景象何其多也。
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出处:战国·屈原《九歌·国殇》。原文:“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魂魄毅兮为鬼雄”,亦作“子魂魄兮为鬼雄”。
释义:身体虽然已经死亡,但精神却永远不灭;魂魄刚强,依然是鬼群中的英雄。这是在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用法提示: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当时,秦楚两国战争连年不绝,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作为战败的一方,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于是,正在放逐之中的屈原便创作了这一不朽的名篇。在公文写作中,一般都会用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来鼓舞眼前的这一代人,这个时候就可以引用这联诗了,言简意赅,又感情丰沛。比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邱少云为国捐躯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10.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燕策三》。原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释义:大风吹动万物,发出萧萧的声响;易水是如此的寒冷,壮士从这里出发远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表现了一种大义凛然、生死无惧的爱国精神。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