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实用季节主题用典集锦(40条)
2024-10-09 09:50:02 763

 

 

夏季

1.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原文:“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释义:初夏时节,天气还算清爽和煦,芳草也并未因为骄阳的暴晒而枯萎。比喻:新的阶段来到,新的机遇来临,新生事物正在茁壮成长。

用法提示:夏天总是因为烈日炎炎而为人们所不喜,但是“首夏”就不一样了,它还带有暮春的余温。首夏,即农历四月。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放在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后一段的段首,可以用作单纯的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引出下文;也可以用来鼓励干部员工,对未来要充满信心、胸怀希望。尤其是“芳草亦未歇”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芳草萋萋”,成绩在望。

2.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出处:明·高濂《遵生八笺·夏卷》。原文:“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宜夜卧早起,以受清明之气,勿大怒大泄。”

释义:立夏时节,天气地气交相呼应,世间万物争先恐后地茂密成长。描写夏季来临,草木旺盛。

用法提示:古人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依次分为“孟”“仲”“季”三个阶段。“孟”为第一个月,“孟夏”即为夏季的第一个月,也就是农历四月。“孟夏之日”,即立夏。古人认为,从立夏开始,天气将变得更适宜农作物生长,夏收作物将进入生长后期。因此,自古以来,人们便将“孟夏”视作万物勃发、即将迎来丰收的时节。在公文写作中,如写上半年工作总结与下半年工作计划,或者写发生在这段时间内的讲话时,可以将这句话放在开头。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处:南宋·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其二)。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释义: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荷花与红日相映,分外鲜艳娇红。形容夏季动人的荷塘美景。

用法提示:“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什么杨万里和林子方这次的离别没有“伤”呢?因为这次林子方是去当官的,他赴福州任职,他的上级兼好友杨万里在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亲自设宴送别。这是一首描写夏天、西湖和荷花的名诗。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诗可以作为夏天景色写入文章当中,倒不一定是西湖的荷花。

4.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出处:北宋·苏轼《放鹤亭记》。原文:“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释义: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形容春夏相交之际,绿意盎然的景象。

用法提示:曾经有人说过,贬谪是不幸的,但是对于苏轼来说,贬谪又是幸运的,因为其很多经典的诗词歌赋都产生于他的外放时期。这篇《放鹤亭记》也不例外,是苏轼为隐居于徐州云龙山的张师厚的放鹤亭所作的记。在公文写作中,“春夏之交”是很平淡的一句话,却几乎可以用在所有写春夏的文章之中。比如,“春夏之交,草木际天。”欢迎大家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时节来到北京,我谨作为代表,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5.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出处:东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原文:“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释义:夏天草木生长旺盛,房屋四周长着很多树,树木枝叶浓密。形容初夏正是草木茂盛的时候。

用法提示:《读山海经》共有十三首,是陶渊明隐居初期的组诗作品。这第一首为序诗,与《山海经》《穆天子传》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最后一联是“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其中,“吾亦爱吾庐”一句在后世尤为受人推崇。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用在夏天是无疑了,最好用在深入基层时的现场致辞、调研报告、新闻报道等文章中。

6.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

出处:唐·贾弇《状江南·孟夏》。原文:“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

释义:初夏时节的江南,慈笋密密麻麻,就好像有人将它们编排起来一般。通过慈笋,表现了夏季的生机与活力。

用法提示:慈竹笋,又称慈笋、八月笋,分布在我国的江南、西南地区,是很能代表夏天的一种植物。蜃气现在的解释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古人肯定不是这么理解的,他们看到的应该是蒸腾的氤氲之气。在公文写作中,这联简单的诗句可以放在段首。比如,“江南孟夏天,慈竹笋如编。”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再次拾起心中美好的记忆,当时的深入交流恍如昨天,历史记载下我们真诚交往的一个个瞬间。

7.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出处:北宋·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释义:初夏四月,天气清明和暖,雨后天刚放晴,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形容春尽夏初之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景象。用法提示: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朋友,因为一场“熙宁变法”,两个人分道扬镳。司马光作这首诗时正在洛阳,借诗表达对皇帝的忠贞。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于夏天雨过天晴、久雨初晴的时候,带给人们一派清新清凉的气息。比如,“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今天的聚会,让我们在思想碰撞中得到启迪。世界文明的魅力在于多姿多彩,人类进步的要义在于互学互鉴。

8.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出处:唐·白居易《观刈麦》。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释义:农民终年没有闲暇的时光,到了五月倍加繁忙。描写的是五月收麦的农忙丰收季节。

用法提示:当时,白居易的官职是陕西周至县的县尉,属于下层官吏。而在封建时代,往往是这些人,才能有感于人民的劳动艰苦、生活贫困,对劳动人民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所以,北宋的王安石在拜相之前,自请外放,就是为了在地方上接受磨炼,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描写年中的丰收盛况。比如,“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正是一年麦收时,中原大地沃野流金,处处呈现出繁忙的景象。麦穗成熟饱满,麦香四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9.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出处:唐·李昂、柳公权《夏日联句》。原文:“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释义:人们都苦于夏天的炎热,我却喜欢夏天白昼长。形容白昼长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也有心静自然凉的意思。

用法提示:这首诗的前两句为李昂所作,后两句是柳公权续写的。据说当时有五个学士续写李昂的那联诗,但是唐文宗就相中柳公权的了,还评其为“词清意足”:续句阐明原句喜爱的原因,故曰“意足”;诗句出落天然,故曰“词清”。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既可以单纯地描写夏天,表现对此时的喜爱;也可以一改前意,劝勉大家珍惜白昼长的这段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比如,“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长长的夏日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学习。始终不要忘了学习,坚持从书本中汲取先贤们的智慧结晶,将知识融会贯通,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10.春去夏犹清。

出处:唐·李商隐《晚晴》。原文:“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释义:春天已去,夏季清朗。形容初夏的天气温度都比较清和。用法提示:如果用一句歇后语来形容李商隐在牛李D争中的处境,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因为他的好朋友令狐绹属于牛D,而他的岳父王茂元则属于李D。所以后来他只好离开长安,宁可“深居俯夹城”。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诗可以用在春去夏来、春夏之交的时候,无论是天气还是人,都较清和。

秋季

11.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出处:近现代·《浪淘沙·北戴河》。原文:“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释义:如今还是秋风萧瑟,人间却已换了新颜。比喻:今时已不同往日,事情总是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用法提示:这首词作于1954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之时。当时虽然是秋风吹拂,颇为萧瑟,但是与三国时期相比,神州大地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公文写作中,这两句词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对时代大势的议论,表达对如今事业的踌躇满志和未来事业的无限希望。很明显,这两句词一定要用在写秋天的文章里。

12.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出处:唐·魏徵《暮秋言怀》。原文:“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释义:秋霜打湿了台阶上的蕙草,秋风摇动着池塘里的荷花。描写的是晚秋的凄清景色。

用法提示:“暮秋”,是指秋末,农历九月,也称“季秋”。南朝梁萧绎《纂要》载:“九月季秋,亦曰暮秋。”“暮秋”还称“三秋”,即最后一秋。唐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蕙”,就是今天的佩兰。“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一联描写的秋景,安静中带有一丝清冷。在公文写作中,这样的秋景描写,最适合的就是那种古色古香的城市,如扬州。

13.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出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二)。原文:“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释义:秋天来了,山明水净,夜晚已经有霜;树叶由绿转为焦黄色,其中却有几棵树叶成红色,在浅黄色中格外显眼。描写初秋的清美景色。

用法提示:刘禹锡总是对秋天情有独钟,他笔下的秋天,能够一扫《九辩》流传下来的“悲秋”情结。其实这联诗就是对初秋之景的单纯描写,但是一种莫名的灵动之感呼之欲出,看完人的心情都变好了。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出浅黄”,不过各地秋时不同,也无须自己画地为牢。这联诗放在文章第一段的段首或者最后一段的段首,都是没有问题的。

14.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原文:“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释义:中秋时节常有桂花飘落,香味仿佛能够向上飘到九重天外。描写了中秋时节鲜明的景物,主要是明月和桂花。

用法提示:杭州的灵隐寺曾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东南之冠”。东晋时灵隐寺建成以后,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都到过那里,吟诗作画,拜佛上香,如白居易的“紫粉笔含尖火焰,红胭脂染小莲花”,苏轼的“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孤”。在公文写作中,我们用的时候不必局限于灵隐寺,毕竟,并不是只有杭州才有明月,也不是只有灵隐寺才有桂花。这联诗最好放在文章第一段的段首,后面直接切入正题。

15.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出处:近现代·《采桑子·重阳》。原文:“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释义: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和天空都泛着白霜。形容深秋天高云淡的壮美景色。

用法提示:此词作于1929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当时正在福建上杭休养。这首词感情充沛、气势豪迈,很难看出是病中之作。在公文写作中,这首词不可视为单纯的写景,它还饱含希望之意。所以,这句最好用在文章最后一段的段首,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意。

16.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出处:唐·黄巢《不第后赋菊》。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释义: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都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形容重阳时节长安菊花盛开的盛大景象。

用法提示:有人说这是黄巢率领起义军进入长安后所作,其实不然。黄巢起义前,曾到长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是落第了,所以才有了这首诗。黄巢好像很喜欢菊花,他的诗一共就流传下来三首,两首都是写菊花的——另一首是《题菊花》。这首诗本来没有那么出名,自从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之后,“满城尽带黄金甲”几乎成了人们秋天赏菊必备诗句——也不管是否在西安。在公文写作中,如果你在秋天的西安,那么,这么美的诗句一定要用上。

1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出处:唐·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释义: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秋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用法提示:题为“秋词”的诗,刘禹锡一共写了两首,这是第一首,不仅在两首之中出类拔萃,在所有写秋天的诗作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其实,一年四季,各有各的好处。春天百花齐放固然美丽,秋天秋高气爽也别有意境。就像人生中的诸多经历,各有各的价值。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虽然没有明写秋天的景色,却可以暗喻某事的前景大为可观。比如,“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我们清晰把握住时代发展的大方向,就不难廓清迷雾、拨云见日。

18.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

出处:清·顾炎武《秋山》(其一)。原文:“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烈风吹山冈,磷火来城市。天狗下巫门,白虹属军垒。可怜壮哉县,一旦生荆杞。”

释义:一座座秋山连着一道道秋水,秋花火红一片盛开不败。描写了秋天欲走还留之际的特有景色。

用法提示:在公文写作中,不用太关注其背景及其他诗句,“秋山复秋水,秋花红未已”一联,叙述平实,画面天然,用来描写秋天的景色还是不错的。

19.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出处:西汉·刘彻《秋风辞》。原文:“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释义:萧萧的秋风吹动着白云,野草微微泛黄,树木落叶凋零,北方的大雁也向南飞去。寥寥数语,一幅和谐温婉的秋天画卷如在目前。

用法提示:汉武帝刘彻可算是西汉皇帝中文学成就很高的一个。目前所见,刘彻流传下来的诗作一共有三首,其中以这首《秋风辞》最具代表性。在公文写作中,“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一联不太常见,倒不是因为写得不好,而是因为很少有人了解。这种宽广宏大之景中透露着婉转情感的诗句,特别适合用在讲话稿中,用作开篇第一句,便已摄住人心。

20.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处: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原文:“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释义:秋风萧瑟,天气已经变凉了,草木凋落,露水凝成白霜。描写了萧索、凋零的秋天景色。

用法提示:《燕歌行》和《短歌行》《蜀道难》一样,都是乐府旧题,陆机、高适、陶翰全都写过,但是内容、风格各有不同。曹丕的这首《燕歌行》一韵到底,不算是上乘之作,但却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意义深远。在公文写作中,“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一联可以作为纯粹、逼真的秋景描写,为燥热的夏天画上一个清凉的句号。

2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