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出处: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原文:“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释义:用绳子当锯子,时间长了就能把木头锯断;水一直向下滴,时间长了就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
用法提示:“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其实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文艺版”,类似的还有“坚持就是胜利”。真正的坚持,是你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坚持到底,拼搏到感动自己,还要想方设法去做最后的努力。稻盛和夫曾经说过:“一个人实现梦想最忌讳的就是缺乏恒心。那种朝三暮四的做事方式,绝对会是成功最大的绊脚石。只有瞄准了方向,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扫除一切障碍,到达梦想的彼岸。”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坚持到底。
2.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出处: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原文:“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坚与赤,性之有也。”
释义:石头无论怎么破碎,依然是坚硬的;丹砂无论怎么磨损,依然是红色的。比喻:经得住考验,不因外界而改变。
用法提示:坚硬是石头的本质,红色是丹砂的本色,它们不会因为外力而改变固有的本性。以物喻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面对复杂局势和各色诱惑,领导干部能否经受得住考验,还要先问问自己,什么是共产D员的本质和本色。“石”和“丹”都可以用来比喻共产D员,“破”和“磨”则可以用来比喻考验,考验有很多种,困难、腐败、任务,等等。所以,在说到品格、信念的时候,都可以用这句话来表决心、提要求。
3.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出处:南朝梁·张丽华辑录、徐陵作序《玉台新咏·孔雀东南飞》,作者不详。原文:“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释义:蒲草和苇子柔软结实像丝一样,磐石不容易被转移。后世多用来形容坚定的信念。
用法提示:《孔雀东南飞》原本只是南朝时期的一首长诗,不仅作者不详,连名字也没有。张丽华将其收入《玉台新咏》时,才以诗歌的第一句“孔雀东南飞”作为诗题。不过,据说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爱情悲剧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爱情故事。另外,“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还曾是《还珠格格》中乾隆和夏雨荷之间的约定。在公文写作中,可以将这联诗中爱情的那层意思剔除,用以表示对某件事情的坚定。比如,“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D员干部要带头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出发、工作再落实,团结带领人民不断把梦想变为现实。
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出处:唐·元稹《离思诗五首》(其四)。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释义: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后世多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或事物的专心致志。
用法提示:五首《离思》都是元稹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的,也是元稹的悼亡诗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中,第四首尤为受人追捧。电影《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中,李沧海和巫行云这两个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来形容理想信念方面,比较适合用在排比句中。比如,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坚定不移的信念,要有“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历史担当。
5.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出处:近现代·夏明翰《就义诗》。原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释义:砍掉头颅并不可怕,只有我的信仰共产主义是真理。形容即使面临死亡,也不能动摇信仰。
用法提示:夏明翰是早期共产D员,曾在五四运动、湖南农民运动中做出过突出贡献。后来被叛徒出卖,在武汉被捕。被处死前,执行官问夏明翰还有什么话说,他便要来纸笔,写下了这首大义凛然的《就义诗》,年仅28岁。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经常被用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我们要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要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信仰的忠贞不渝;又比如,“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地表达了共产D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
6.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文:“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释义: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形容直到最后一刻也不放弃。
用法提示:李商隐的《无题》诗优美典雅,但是晦涩难懂。有的说是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有的说是对理想的坚持到底,莫衷一是,结果后来大家用的几乎全都是“无题”诗的引申义。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多用来形容教育工作者,广义来说就是对信仰、职业、使命、责任等的坚守,或是嘉奖某人,或是提出要求。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些为了人民而牺牲的奋斗者们,有的家喻户晓,有的隐姓埋名,但他们每个人都是熠熠生辉的楷模,是前行路上的灯塔,是永不过时的标兵。
7.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出处:唐·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原文:“桃李卖阳艳,路人行且迷。春光扫地尽,碧叶成黄泥。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释义:受屈而忠心不改,然后才能辨别谁是真君子。比喻:君子的品格经过磨难之后方能彰显。
用法提示:“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一句,李白既是在警告韦黄裳,也是在直抒自己胸臆。自己被唐玄宗“赐金还山”,不改本色,自然是君子;而韦黄裳到处打点,曲意逢迎,自然不是君子。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困难、失败方面文章,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如何面对失败,失败之后要怎么做,是坚定信念还是半途而废等。比如,“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越是难熬的时候,越要输得起,勇于从头再来;越是想放弃的时候,越要咬紧牙关,敢于屡败屡战。
8.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出处:近现代·韩儒林所撰对联。原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文章不写一句空”也作“文章不写半句空”。
释义:做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冷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要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
用法提示:范文澜曾经说过:“坐冷板凳,吃冷猪头肉。”韩儒林和范文澜是好朋友,便有感写下了“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学习的毅力和写作的坚持,对象可以是晚辈、学生、青少年等。比如,“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9.精诚所加,金石为亏。
出处:东汉·王充《论衡·感虚》。原文:“此欲言尧以精诚射之,精诚所加,金石为亏,盖诚无坚则亦无远矣。”
释义: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用法提示:明人凌蒙初非常喜欢王充的这句话,将其略加改动,写入《初刻拍案惊奇》之中,就出现了我们更加熟悉的那个版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能够用在很多地方,形容坚持到底必将取得收获,或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键在诚,或是期许一直的努力终会达成所愿。比如,“精诚所加,金石为亏。”两岸同胞定能捐前嫌,弃小隙,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
10.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原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