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通过电商平台达成交易进行电子支付结算,并通过跨境电商物流及异地仓储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性商业活动。近年来,随着地缘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传统货物贸易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贸易形态,以其灵活多变、高交易效率、低交易成本等优势,成为越来越多用户的首选购物方式。2022年,跨境电商销售额占全球零售总额的近20%。eMarketer预测,到2026年在线销售部分的销售额将占全球零售总额的近1/4。
1.我国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自2015年国务院批准杭州设立全国首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下简称“跨境电商综试区”)以来,我国跨境电商综试区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22年11月,国务院已分7批次在全国165个城市开展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覆盖了31个省域。跨境电商综试区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跨境电商保持强劲增长,近五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规模增长了近10倍。据海关总署统计,2022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含B2B)2.11万亿元,增长9.8%。其中,出口1.55万亿元,增长11.7%;进口0.56万亿元,增长4.9%。跨境电商以数字经济为媒介,实现了贸易型企业与生产型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稳外贸和促消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1大力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以杭州、上海、宁波、广州、深圳、北京等城市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综试区,通过构建“六体系两平台”(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体系;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和线下产业园区平台),破解了跨境电商发展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实现了跨境电商制度体系再造,形成了适合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
在国家层面,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通关、检疫、结汇、税收和支付等一系列规范性政策法规,如便利化通关制度、负面清单监管制度、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支付外汇管理办法、税收管理规范化、便利化制度和支付机构结售汇市场准入制度等。在地方层面,以杭州为例,杭州政府分别在2016年、2019年、2023年出台三个加快推进跨境电商发展的文件;专门制定了国内首个地方法规《杭州市跨境电子商务促进条例》,对杭州跨境电商发展的管理体制、发展规划、平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措施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全国其他地区为了发挥跨境电商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跨境电商发展的政策文件,为跨境电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和推动跨境电商持续健康创新发展。
1.2全面推广实践创新经验
2017年10月,商务部等14部门正式印发《商务部等14部门关于复制推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探索形成的成熟经验做法的函》,将第一、第二批设立的13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在“六体系两平台”形成的12个方面的成熟做法(如简化通关手续、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品牌建设等)向全国复制推广。此外,其他跨境电商综试区“六体系两平台”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和做法,有力支撑了中国外贸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六体系”构建方面,具体实践包括:一是构建信息共享体系。例如,北京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汇聚各类政务数据和商业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有序流动和按需共享。二是创新金融服务体系。例如,上海支持跨境电商零售进口企业以银行保函替代保证金的方式向海关提交税款担保,拓宽信用融资渠道。三是建设智能物流体系。例如,北京海外仓企业通过创新发展数字技术提供依托海外仓的供应链协同服务、全球多仓多站点协同服务、自动化无人仓储服务、智能预测补货服务等多元化服务,提升了海外仓的运营效率。四是建立跨境电商信用体系。例如,杭州建立跨境电商信用信息平台,提供电商主体身份识别、电商企业信用记录查询、商品信息查询、货物运输以及贸易信息查询等信用服务。同时,建立监管部门信用认证和第三方信用服务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实施信用负面清单管理,采取分类分级信用管理方式,保障跨境电商良好发展环境。五是建立全口径跨境电商统计监测体系。例如,北京依托跨境电商数据分析结果展示和风险防控等功能,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订单、运单、支付单“三单”信息全统计。通过对品类、国别、消费者分布等特征进行全分析,对“B2C进出口”“B2B进出口”情况进行全展示,对非法刷单、二次销售、虚假发货、虚假出口等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多层面、多维度反映跨境电商运行状况,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定制查询、实时分析和决策辅助服务。六是建立风险防控体系。例如,广州南沙建设全球溯源中心,实现跨境电商商品订单、支付单、物流单、仓储单“四单对碰”,确保商品价值信息真实传递。
在“两平台”建设方面,具体实践包括:一是完善跨境电商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例如,北京综合服务平台打通“关”“税”“汇”“商”“物”“融”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数据有序流动和按需共享,为跨境电商统一通关申报查询、商品溯源和仓储物流管理、无票免税、所得税核定征收等监管服务流程提供数据支撑,为企业办理跨境电商收付汇、融资等金融业务提供信用评估支持。二是打造跨境电商线下产业园区平台。例如,广州、北京结合空港、陆港区位特点,依托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发挥保税政策、监管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跨境电商保税进出口业务。
2.我国跨境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跨境电商行业虽然在政策制度体系建设和模式创新实践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也应该看到该行业的兴起与发展不过20余年,发展的速度和效益并不能掩盖其存在的问题。
2.1跨境电商行业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一是合规化发展问题凸显。刷单、刷好评、商标侵权等知识产权问题突出,2021年亚马逊封号事件对跨境电商行业影响重大,受严重影响的企业占比高达11%。这些企业基本都面临裁员、资金链断裂、账户无法汇款等问题。二是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目前跨境电商企业产品类型相对单一,产品同质化愈加严重,这也是导致行业竞争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强烈的竞争引发价格战、互相诋毁、侵权等恶意行为,削减行业利润和竞争力,破坏整体生态环境。
2.2跨境电商企业对国际经贸规则掌握程度不够
由于全球电商行业发展繁荣、利润丰厚、未来可期,美、欧、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税收、知识产权、产品安全和绿色环保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标准,并通过长臂管辖将国内政策渗透到国际和区域规则之中,企图建立监管全球电商发展的国际数字经贸规则体系,以此获得数字经济、跨境贸易等行业发展的优先权和主动权。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由于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市场交易规则尚不完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相关专业人才缺乏,跨境电商企业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