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D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D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D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同志为核心的D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新征程,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做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补上“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方位,也是“三农”新的历史使命。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提振农村精气神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四川省北川县石椅村是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文明村。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被誉为“云朵上的山寨”。枇杷、苔子茶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很好,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乡村旅游很兴旺,石椅村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产值4000余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2023年1月18日,通过视频连线向乡亲们、游客们拜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把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搞好,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希望大家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
湖北省第十二次D代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D中央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科学谋划湖北未来发展蓝图,提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目标任务。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必须大力实施强县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从群众关心的事和让群众满意的事做起,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湖北省旅游业实现开门红,推出15条“钟情湖北过大年”春节主题旅游线路吸引游客,7天假期全省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8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41%。其中,64家A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游客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武汉的木兰花乡、紫薇都市田园、凤娃古寨等乡村旅游度假区游客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宜昌市玉泉风景名胜区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分别达到2019年同期129.35%、256%。神农架林区中和滑雪场游客接待人数和收入均创历史新高。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随着A县江源村龙灯队领头人一声“起”,众人撑起板凳龙灯、敲锣打鼓巡游祈福,龙灯所到之处,锣鼓鞭炮齐鸣,场面热闹壮观,板凳龙灯是一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春节的龙灯巡游由该村乡贤王先生发起。他介绍,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18年为响应“特色文化创建”号召,凝聚更多乡亲投身乡村振兴,并增强节日气氛,特筹办板凳龙灯活动,自当年起,定于每年大年初一舞龙灯,后因疫情暂停3年。今年重启,返乡游子强烈要求继续这项活动。春节前夕,大家自发组织,200余名村民踊跃参加,板凳增加到122节,抬龙队伍中,以村中青壮年为主,老少都参加。王先生一家三代齐上阵,跟着龙头的节奏在阡陌巷道间穿梭。今年20岁的陈先生说,“节日气氛迎面扑来,开心!”
大年初六,B县沿河镇,当地的土家族民间艺人曹先生身着民族服饰,在吊脚楼前跳起欢快的民俗舞蹈采莲船,围拢过来的老乡和游客也喜笑颜开。随后上演的B县堂戏,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一张方桌,两把椅子,花旦顾盼生姿、小生脚踏方步、丑角诙谐幽默,唱腔风格独特,上演百味人生。B县堂戏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神农溪流域有数百年的历史,被誉为“跳动的一朵艺术浪花”。今年春节假期,三峡和神农溪游人如织,这朵“浪花”积聚起更多人气。
近年来,B县积极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有43项列入各级非遗名录,有218名非遗传承人、15个非遗传承基地、268支民间艺术团队,通过非遗进校园、举办培训班、展览展演等形式,培养近万名民间文艺爱好者。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不仅传承和弘扬了民俗文化,而且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
朝阳山村地处山区,以前环境脏乱差,交通不便利,村里想办产业,没资源没经验没点子,慢慢地人心散了,村民们都出门打工了,村里日渐凋敝。
某单位驻村工作队到村后,下大力气解决村里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了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工作队积极申请省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让清水流到了各家各户。为了方便村民安全出行,工作队积极帮扶下,村里新建、拓宽了多座桥梁;在各个路口竖起一根根太阳能路灯……根据村里的资源禀赋,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后,决定大力发展蔬菜水果采摘产业,推进文旅融合。请来专家培训技术,引进企业投资,帮脱贫户申请贷款建大棚。如今,120个蔬果大棚已经落成见效,越来越多的游客不请自来,曾经的“后进村”蜕变为产业发展样板村。
C县南部山区有一条旅游环线,沿线各村或发展采摘,或挖红色文化,乡村旅游如火如荼。K村是脱贫村,处在该环线上,村内有一座珠山,小河环绕,风景别致。传说,真武大帝寻觅修炼地时,挥剑斩断赛武当峰的山尖,落在K村,便是珠山。
为了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驻村工作队和村里认为,我们村生态好、景色美,可以依托珠山发展乡村旅游,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于是召开村民代表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出主意:山顶建个亭子;山脚立块大石,刻上珠山传说;山上有棵松树,据说有三四百年树龄,也要保护好……
K村招了一家文创公司拿设计方案,工程建设预算40万元,大家又犯了难,怎么办?再开村民代表会,大家依旧踊跃。有的说,家里有石板,可以拿出来做步道;有的做过石匠、木匠,愿意帮工;还有创业当老板的当场投资。
珠山改造动工,全村人几乎个个上阵。一个月后,工程完工,只花了30万元便打造成一个乡村旅游的景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