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凡,正如我的名字一样,是千千万万基层D务工作者中平凡的一员。每每说起服务于民,谈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我就会想起金元社区“蝶变记”……
2018年刚任职时,社区工作说起来就让人发愁。社区班子老龄化,组织观念弱;社区有3525户10969人,人员结构较为复杂;邻里不熟,配套匮乏,居民对社区情况更是不关心、不在乎……众人拾柴火焰高,我深知只有调动起社区“亲人”的力量,小社区才能迸发出大能量。
每天一上班我就去找居民“唠家常”,听真话、收意见、提想法,定期召集工作人员对问题需求进行分类。经过全面收集和系统研究,我牵头制定了社区居民所想所盼的“三项清单”。同时,明确目标责任,把辖区内各家单位动员起来,启动“红色领航”工程,选派D建指导员定期参与基层工作,并发动辖区单位成立贵阳市首家“共治委员会”,社区治理迎来新篇章。
社区搞健康培训,辖区卫健单位主动请缨接受任务;辖区有条道路破损了,建筑企业立即开动机器,连夜修补……“共治委员会”逐渐成为群策群力的平台,更是重要纽带,将成员单位凝聚一起,形成理论“共学”、D组织“共建”、社会事务“共治”、文化教育“共享”、扶贫解困“共帮”的良好氛围。
打造上下贯通的服务体系,让这个社区“活”起来,才能让邻里间“亲”起来。于是,我带领社区从强化基层D组织领导作用入手,全力打造“金元社区D群服务站”,搭建D建网、民生网、平安网,形成“三网融合”的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一位老大爷感动地说:“有了服务站,大家有歇脚的地方了,有倾诉的地方了,心就走到一起了。”就这一句发自肺腑、平凡而真挚的话语,使我瞬间顿悟,社区工作如此平凡,但在群众心里却是如此重要。有时候碰到难心事烦心事,难免憋屈,但回想起老大爷的那一番话,一股强有力的暖流就会注入心中,整个人立马满血复活、干劲十足。
2021年2月4日这天,我们也迎来了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来到金元社区视察。在法治广场上殷殷嘱托:“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这句话就是我们工作的灯塔和指引,牢牢刻进了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这是我们基层D务工作者需要为之努力的目标。担任街道D工委副书记3年多来,“心怀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是我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使命,无论前方是荆棘密布还是千难万险,我都将铭记初心使命,并以之作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一步一个脚印服务好我们的每一位“亲人”!
我叫李若曼,在失业和工伤保险经办窗口默默奉献了21年。我时刻把参保企业、职工和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认真负责、严谨细致、任劳任怨,积极帮助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业务能力过硬,任劳任怨”“上班来得早,下班走得晚”……这是领导和同事眼中的我。这些年来,我牢牢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主动学习做笔记、结合窗口做实事,桌上的政策书籍已经翻得不成样,笔记心得已然成为工作宝典。从新兵到熟手,从外行到专家,我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优良的工作作风,出色完成了每一项工作,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蜕变。
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放弃节假日,坚守岗位,冲锋在前,及时配合处领导开发稳岗返还网上经办系统,开通工伤保险待遇绿色通道,以“不见面”经办方式,确保社保服务“不打烊”。那段时间,稳岗返还审核工作量大,我跟同事咬牙坚持,仅用3天时间完成了全省5600余户企业的信息核查比对工作,为全省各级经办机构及时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奠定了坚实基础。
“耐心、细致”“政策讲得透彻”……这是群众眼中的我。我总是站在办事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茶”对待群众,切实解决办事群众的实际困难。有一次,西部矿业集团社保经办人员到窗口办理业务时已临近下班,且所带资料不齐全。得知情况后,我主动加班,帮助收集资料,完成信息录入。还有一次,青海省核工业地质局一名职工在野外工作途中发生事故,被鉴定为二级伤残,符合享受工伤保险配置辅助器具待遇条件。得知他本人腰部以下瘫痪行动不便后,我立即向局领导汇报情况,对接协调定点机构为其量身定做轮椅及相关辅助器具,与安装人员一同前往职工家中进行安装、配置。
21年来,我深深热爱着我的工作。局领导曾询问:“你是局里的老同志,在窗口时间长、压力大,要不要调岗?”虽然心中有一丝波澜,但我还是婉言拒绝了。虽然窗口经办工作比较辛苦,有时还要受一些委屈,但每每看到群众满意的笑脸,我总感到无比踏实和自豪。平时,总会有一些我接待过的群众来看我,有时还会带一些小礼物,我也总是婉言谢绝:“解决大家工伤和失业保险上的困难,是每一位社保经办人员应该做的,你们的满意就是给我最好的礼物!”这些事情同样感动和激励着我身边的工作人员,渐渐汇聚起一股“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强大精神力量。
我叫刘晓妮,生长于皖北一个偏僻的小村庄,2011年大学毕业后被聘为安徽省第四批大学生村官。聘用期满,我放弃已考取的银行工作,通过省考成为一名普通的乡镇公务员,在蒙洼蓄洪区最下游的郜台乡坚守了近七年,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在深度贫困地区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第一次走进庄台时,我还是被眼前的场景震撼了。昏暗拥挤的房屋,污水横流的地面,“一线天”的通道,四处堆放的垃圾、柴草垛,我的心一下凉了半截。但想起工作的初心,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家乡人民的生活面貌。“下村带着我啊”是我跟每个站所都打过的招呼。我总是主动要求到村里去,很快每个庄台的路都摸得清清楚楚,全乡各个村的工作也越来越熟悉。2016年3月,我被推选为乡D委委员。在进班子的第二天就主动申请包保全乡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宁台村。起初,村里的干部群众对我不信任,以为这个瘦弱的“小丫头”就是来装装样子,我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大家的看法。
两年来,我用耐心把村里的“难缠户”变成了调解员,以身作则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把柳编产业引到村里的车间,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鼓励因残致贫的潘光俊发展蛋鸡养殖产业,帮助他顺利渡过2020年的疫情、汛情……宁台村也从落后村变成了乡里的工作先进村,村里人对我的称呼也变成了“妹子”“侄女”“孙女”。
在我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郜台乡高标准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四个贫困村出列,一个挂牌督战村摘牌,2554户7454人脱贫。我也荣获阜阳市脱贫攻坚“最美帮扶人”称号,作为典型代表在全市表彰大会上交流发言。
2020年7月,汛期进入关键阶段,淮河上游雨大水急,水位节节攀升。7月19日晚上8点接到上级命令,要求7个小时内把蓄洪区内所有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我负责的曹台村仅3处单堤段就长达2公里,需要转移安置的农户有26户60人,时间紧任务重。我拎着喇叭反复排查、宣传、督促,穿着胶鞋在坝底来回穿梭。经过紧张的7个小时,完成自己责任段工作的同时,还协助其他同事把全乡289户807人全部按时转移到安全庄台。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郜台乡工作期间,作为班子里最年轻的同志,每当有重大挑战时我都主动靠前担当。身边的同事都说,我这充满能量的干劲儿深深感染了他们,他们也越干越有劲。
很多群众喜欢喊我“小妮儿”。在我们这里,“小妮儿”是对女孩的昵称,这个亲昵的称呼代表着群众对我的疼爱和认可。站在群众的立场说群众的话,说话不说空话,说的话从来不落空,这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最大法宝。
2021年5月,因工作需要,我转任阜南县龙王乡D委副书记、乡长。新的环境,新的岗位,新的角色,工作变得更加繁忙,然而永远不变的是那颗做老百姓的“贴心小妮儿”的赤诚之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