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评论汇编(8篇)
2024-07-07 09:20:04 680


 

何为新质生产力?

所谓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生产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更体现了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丰富的“新”,正引申出深刻的变化。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这里的“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从“物质”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关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对生产力的改善和提升。从“本质”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形成的生产力,从本质上已区别于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从“质量”的角度看,新质生产力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劳动力三要素都面对着高质量发展下的更高要求。从“品质”的角度看,这是以高质量发展带来高品质生活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落脚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可以说,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障碍,围绕创新发展加快体制机制变革,努力构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制度体系,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为何要发展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时代呼唤,发展必然。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踏上新征程,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实验室里的新技术,还需要通过新产业,不断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现代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到创新时代,中国发展正奔赴在创新征程,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助于抢占发展制高点。新质生产力对山东最大的价值,就是完善产业布局,从传统制造业走向先进制造业,完善能源体系、海洋产业等,从而构建出山东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布局体系,使山东的工业在整体上有一个质的飞跃。就在上个月,16件大国重器在电商平台上架,虽然只作新品展示,但“最硬核”国货展现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显示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购物车装满“尖货”,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带来新动力、新机遇。

怎样更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系统的经济和社会工程,要紧紧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之基,强化创新驱动之本,激发经营主体之力,轰响高质量发展新引擎;要不断加大新质生产力的研发投入,为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资金的“源头活水”;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新的科技手段,实现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要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从“书架”到“货架”的加速度,“放手”发展当下、“放眼”蓄势未来,通过积极谋划,依托新质生产力的持久动力,在更多前沿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山东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未来产业的成果亮眼——培育壮大32个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新三样”出口大幅增长40.6%;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4万家,增长34.2%。新增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居全国第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山东紧紧围绕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落子布局”,向新求变,蓄能未来。

 


 

 

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质生产力”持续引发热议。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们增强发展新动能、构筑经济发展新引擎、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

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是“创新”。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生产力提升的基础性、根本性因素。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而新质生产力则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没有科技发展的关键性突破,就没有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内在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高质”。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推动旧生产力体系逐步瓦解和新质生产力体系逐步形成的动力。新质生产力以其创新性和高效性,使经济发展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而高质量发展则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生更多重大原始创新和突破更多关键核心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新质生产力落脚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孕育着巨大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两者都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发展前景广阔等特点,关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局,是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赢得战略主动,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积极开展前瞻性顶层设计,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支持力度,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强化要素支撑,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国际合作,从而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释放更多新质生产力,再造发展新优势。

形成新质生产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发展,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攻坚克难,保持韧性、耐心和定力,更好地去创造方法、谋划思路,推动“新质生产力”喷薄而出,必能激活发展新动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以创新驱动为关键因素的“新质生产力”一词,正引起学界和产业界广泛关注。对于这个概念,笔者认为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疫情时代产缘格局嬗变以及全球数字资本主义走向等方面加以理解,这样也更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理。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提出著名的“两个决不会”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突破僵化教条和思想禁区来解放、发展生产力,就显得极为重要。回首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程,从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再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正是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我国才得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

其次,从后疫情时代产缘格局嬗变来分析研判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二战结束以来,全球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决不是市场“无形之手”催生出来的一种所谓“自生自发秩序”,而毋宁是大国博弈格局下追求地缘微妙平衡的产物,服务于超级大国强权所主导的资本全球运动,并为其主权货币全球运转能力不断赋能。

随着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期的结束,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全球货币体系协定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腾笼换鸟”,全球资本主义从产业扩张循环走向金融扩张循环,作为资本主义积累体制空间修复的结果,一方面开始实施“去工业化”,打造国际生产贸易的垂直分工体系,将高能耗、重污染、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到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着手谋划半导体通讯和生物医药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供应链、产业链以及价值链布局,其中很能体现这个战略意图的一个安排,就是当年美国扶持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半导体通讯产业来打压日本,将服务于石油美元“嚣张特权”的“地缘—产缘”逻辑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现在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崛起,美国本想如以往一样进行极限施压以维持本国企业的技术竞争优势,但随着中国企业不断在大数据、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寻求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逆袭,美国也将不得不接受其一度主导的产缘格局出现巨大裂缝这一事实。

再次,从全球数字资本主义的走向来预测展望新质生产力的深远影响。本世纪初以来,以4G通讯技术为先导,庞大的全球互联网系统中计算机和应用终端数量呈几何级数上涨,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使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平台经济乃至数字生产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应用场景大量涌现,全球网络智能泛在的“新质”特征导致人类生产领域发生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也正因为这一变化,才有人说世界于2008年左右开始迈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的时代。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要看到新质生产力在提高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也会从根本上改变旧有的全球产业布局、区域协调体系乃至“地缘-产缘-币缘”三位一体的国际格局。

可以预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导致以下三种现象出现:

一是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大批量、流水线等生产方式将被改变,越来越多地把人从简单重复而且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二是以“产业上楼”和灯塔工厂为标志,伴随生产要素、经济活动以及供应链产业链在城市楼宇的进一步聚集,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将出现长足进步,欠发达地区可能不必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是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生产关系将有重大改变。与作为人类体力延伸的蒸汽及电气革命、作为人类脑力延伸的计算机革命相比,新一轮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产业革命某种意义上将激发人类情感情绪、社会实践关系的延伸。在这个意义上,以新质生产力为标志的划时代革命或将直接进入人类社会生产关系领域,带来“政府—市场”以及“资本—劳动”这两组至关重要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近日在黑龙江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xx省充分发挥科教大省的突出优势,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撬动作用,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升级,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xx基础深厚、优势突出。xx拥有各类高校xx所、科研机构xx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xx个、高新技术企业xx多家。“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正在孕育七大xx实验室、九大科学装置、九大创新中心、七大功能板块、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二大万亿产业集群等。科教资源的丰富是xx省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底气,教育、人才、资源、技术、信息、产业等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共同形成“产学研用”的科技创新转化链条,为抢抓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先机、形成新质生产力完整产业链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xx高位推进、路径清晰。xx省《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六新”目标将“科创能级实现新跃升”列于首位,xx项主要指标中科创和产业类指标有23项,占比达到32.3%。通过科创能级提升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内核,通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成果转化,通过三大都市圈建设和强县工程行动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协同效应,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内涵,通过交通物流体系建设优化新质生产力的资源配置,通过内需体系培育完善新质生产力的价值实现,多管齐下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体系。

xx是经济大省、科教大省、生态大省、农业大省,处于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区域战略的交汇点,肩负着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的使命,更要抓住本次生产力跃迁的重大机遇,利用好、发挥好科教大省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以“新”激发变革活力,以“质”构筑竞争优势,新质生产力必将成为xx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和持久动力,助力xx更好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