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县坚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来抓,继续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清洁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河长制”、“净空、净水、净土”等常态化工作,并结合实际,创新工作举措,以“路长制”、城市建管提升年、交通环境综合治理和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复审等活动为载体,努力创优城乡环境。但对照省、市的高标准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全省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会议上播放的专题片中,对我县X生猪养殖污染问题进行了通报,充分暴露了我县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此,我县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对标省市要求,全面摸排,制定问题交办清单,建立问题销号制度,明确整改要求、时限和责任单位,并召开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会议动员部署,目前全县上下正紧锣密鼓开展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抓整治,坚决“治污”
一是动真碰硬抓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以省里通报事件整改为契机,在全县上下掀起新一轮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高潮。1月份,接连召开全县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约谈会议、镇全面关闭拆除禁养区生猪养殖场工作会议,并部署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集中整治月行动,明确了整治目标,即:2月17日前,全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关停,拆除面积达到50%以上(其中界埠镇全部拆除);到6月底前,全县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全部拆除,所有拆除养殖场必须进行污染源清理。7月25日前,全县可限养区畜禽养殖场必须达标排放,否则一律关停。围绕上述目标,压实两个责任。一方面,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各乡镇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并制定工作计划,实行挂图作战,整改销号。另一方面,压实部门监管责任。明确由县农业、环保、水利、卫计等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15个成员单位配合,成立4个督查组,划片包干督办各地拆迁整治等各项工作。同时,加大公安、环保、国土、林业等部门对畜禽养殖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形成执法震慑。2月15日以来,全县共拆除禁养区猪场211户,面积10.3万平方米;其中,省里通报的界埠镇胡家脑村14座及周边猪场全部拆除,面积达2.5万平方米,3月5日江西电视台三套又专门进行了追踪报道,反映良好。全县在养猪场由20XX年的2376户减少到目前的855户,禁养区禁养率达98%。
二是持续深入推进“河长制”工作。以“清河行动”为重点,将全县范围内水库、山塘、河流、沟渠纳入治理范围,推进“河长制”工作向宽领域、深层次延伸覆盖。进一步完善制定了《县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县2024年河长制工作意见》、《县2024年河长制工作考核方案》等文件,从组织体系、提升河库水质、养殖污染整治、执法、督查等5个方面,为河长制工作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工作遵循。在确保小(2)型以上水库和县域内主要河流水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了对山塘水库沟渠和河流环境的整治,研究制定《县龙溪河消灭劣Ⅴ类水工作方案》,确保用1年时间,消灭龙溪河X段劣Ⅴ类水,目前,针对水质污染原因,坚持标本兼治、源头治理,沿线6家猪场全部拆除,对初期雨水收集不到位的8家企业进行停产整顿,对沿线村庄生活污水正在新建管网纳入盐化城综合污水厂处理,3月29日、4月1日我县连续两次对龙溪河水质监测的结果均为V类以上。开展了湄湘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在加强全县102座小(2)型以上水库监管的基础上,对全县390座塘坝进行了摸底,落实了监管责任人。每个乡镇都抓好了辖区内2个以上自然村水沟、水塘的清淤和1个以上自然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示范,并选择了1条河流或渠道进行试点,逐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三是着力抓好企业污染治理。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严把项目审批、建设、验收“三道关口”,对新、扩、改建项目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对违规违法行为严厉查处。突出开展盐化城环境污染专项整治,专门出台《县开展盐化城污染综合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对盐化城企业存在的环保问题,建台账、拉清单,明确责任抓整改。所有废水排放企业和重点废气排放企业均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设施,实行24小时监测,完成了江西三元药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污水排放口标准化改造。针对盐化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废水处理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情况,再次投入400多万元,对深度处理等工艺进行了升级改造和完善,目前已经能稳定达标排放。同时,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已建成运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1.5万吨。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10家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予以关闭,对31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了行政处罚,对8家企业实施了停产整治,对8家存在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相关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对1家环境犯罪的企业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二、抓管理,全面“治脏”
城镇方面,大力完善县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好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措施,推动县城环境卫生管理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组织开展了“门前三包”、户外广告、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城区运输车辆等专项整治工作,所有工地现场实现100%封闭管理,建筑垃圾及渣土运输实现100%密闭运输。大力开展主干道绿化带“封尘土行动”,将绿化带中心土层高度降到路沿石以下,城市环境更加整洁有序。由政府接管无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城中村清扫保洁工作,并全部收取卫生费,实现环境卫生有序管理。铁心硬手开展城中村卫生整治,强力拆除了城中村乱搭乱建,大力清理卫生死角,开展乱堆乱放整治,城中村面貌焕然一新。对城区乱倒建筑垃圾行为,采取有奖举报的手段,扩大监督面,并进行严管重罚,有效遏制乱倒行为的发生。墟镇管理上,按照《国家卫生乡镇标准》,引导乡镇重点抓好墟镇街道、农贸市场、车辆停放管理,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墟镇环境。同时,下放了市政管理罚款权限至乡镇一级,乡镇执法时可直接对违法行为开具罚款单,增强了管理威慑力,墟镇面貌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农村方面,围绕“清净整洁”的要求,继续推行“户分类入桶—村集中收集—乡镇清运压缩—县统一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处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县财政为主、乡财政补充、农户缴费”的资金保障体系,县财政预算安排了800万元运行经费,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设施体系全覆盖和垃圾收运服务市场化全覆盖。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按照“有机垃圾沤肥、土建垃圾填埋、可利用垃圾回收、其他垃圾进入收运系统”的模式,抓好村级层面的垃圾回收站和“垃圾兑换商店”建设,建立健全从村组到乡镇的垃圾回收网络。每个自然村都规划建设1个建筑垃圾填埋场,因地制宜建设了1个有机垃圾沤肥窖或联户沼气池。切实抓好面上环卫保洁,以“两沿、三地”(即交通干道沿线、主要江河沿线、水源地,乡镇所在地、行政村所在地)为重点,示范带动其他区域协同推进。以整治烂布乱砖乱围乱搭的菜园、乱停乱放的僵尸车、乱堆乱放的杂物为重点开展村庄环境专项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