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调研报告
2024-04-14 10:20:04 684

 

 

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就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高质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调研报告旨在通过对XX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动XX镇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提供参考。

一、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

(一)小农户的现状

XX镇位于平罗县城以东22公里处,东与内蒙古鄂托克旗接壤,西临黄河,隔河与渠口乡、通伏乡遥遥相望,南北分别于高仁乡、红崖子乡相连。镇域面积16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847户17600人,其中农业人口3961户13071人,下辖5个行政村、2个社区,全镇耕地面积约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较小。小农户占比在99%以上,耕种了全镇一半以上的耕地,是XX镇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

(二) 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现状

近年来,XX镇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支撑,大力发展沙漠瓜菜产业和现代畜牧业。沙漠瓜菜产业:引进华泰农、盛禾等5家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土地1.18万亩,打造XX镇万亩沙漠瓜菜产业园区,依托沙漠瓜菜种植合作社和沙漠瓜菜联合社等专业合作社,采取“联合D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合合作社+企业+行政村”等多种产业模式,捆绑发展、共同发力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速、企业增效、村集体有收入,带动长期发展种植业农户22户;推进产、加、销一体化,逐步提高特色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打响沙漠瓜菜一镇一品特色品牌,逐渐形成以陶乐为核心的河东现代农业产业带。依托迎春食品有限公司,打造麦后复种白菜产业园区,发展订单白菜3000余亩,带动农户72户。现代畜牧业:依托庙庙湖村肉牛、肉羊两个集中养殖园区和庙庙湖天源復藏肉牛养殖园区,形成8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带动全镇肉牛存栏达3069头,肉羊存栏达21760只,畜禽存栏339334羽。实施乡村振兴生态智慧示范牧场项目、庙庙湖村肉牛养殖园区(二期)项目;培育发展马太沟村、施家台子村肉羊养殖产业,建设出户入园养殖园区,采取“D支部+合作社+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统一防疫、统一管理、统一配料、统一销售,以利益联结引领群众“单兵作战”变“抱团发展”,带动零散养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带动长期发展畜牧业农户252户。

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 小农户自身存在的问题

小农户老龄化与现代农业对人力资源要求不适应。小农户年龄结构老化,且短期内难有明显减少。调研中发现参加田间劳动的老人和妇女较多,中青年劳动力多外出打工,其中50岁以上的农业劳动者占比超过70%。普遍存在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的问题,且随着从业者年龄增长和体力的下降,不能、不愿学习新技术、新技能的问题逐渐显现,对农业先进技术、先进模式的接受意愿差。

小农户市场弱势地位与现代农业市场化发展趋势不适应。由于大部分小农户缺乏市场经济知识,且自身实力较为薄弱,导致小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难以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不高,难以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相竞争。

小农户分散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不适应。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受地理条件制约,XX镇小农户数量多、规模小、土地零碎,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协作机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无法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影响农业总产出和家庭经营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现代农业主体带动能力不足。

现代农业主体带动力不足。XX镇现有农业龙头企业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个、家庭农场23个,但发展程度普遍较低。种养殖业共带动农户354户,占全镇农业户口的9%;且个别农民合作社处于空壳停运状态,发展动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开发新产品、发展新模式的能力。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引领、组织和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

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些农业主体与农户的合作关系较为松散,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共享机制,无法有效组织和引导农户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产业发展成果仅停留在初级阶段或初级产品上,产业链不完整,吸纳和承载就业的能力不足,导致农户没有充分参与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增值链中,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还有待挖掘。

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XX镇农业生产仍以传统家庭生产为主,三产融合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农业生产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产业融合方式局限于种养殖业,自动化生产程度低;与餐饮度假、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融合程度不高,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单一,乡土文化及资源挖掘不深入不充分,消费吸引力较低,融合发展基础不牢。

(三) 社会化服务程度低

从服务主体类别和内容看,结构化矛盾明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服务供给主要力量,市场化的经营性服务供给相对不足。现有的服务内容仍然主要集中在产中,侧重于农资供应、技术推广和指导、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金融、信息、销售和售后以及全产业链等方面的服务仍然比较薄弱,服务多样性、差异性供给不足,难以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从服务主体自身看,积累能力不足。部分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之间缺乏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力不强;一些中介组织质量不高,运作不规范,内部比较松散,经营能力、融资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农业服务需求缺乏综合集成和有效分析,产品开发不足;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从业人员专业能力不足,市场推广和宣传不到位。

从发展环境角度看,社会化服务滞后。受三农弱质性的局限。农村地广人稀,基础设施较差,农业投资周期长,收益能力低,小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仍占半数,且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要劳动力,普遍缺乏创新意识,不了解各类农业服务的内容,接受或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比例也较低。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农业服务有效的规模化需求不足,投资风险大、回收期长,市场发展相对滞缓。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