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厚植乡风文明的探索实践与启示
2024-04-09 09:00:02 649

 

 

D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近年来,围绕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X各地创新实践,农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为挖掘推广乡风文明建设好做法、好经验,X日报联合省委D校XD建研究院深入X市X县开展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发掘其推进移风易俗的典型做法,总结建设乡风文明的基本经验,以一隅观全局,探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及解决路径。

乡村振兴不振兴,要看乡风好不好。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的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的精神风貌怎么样。”

X,一个位于苏北腹地普通而不凡的人口大县,一个曾经是“经济洼地”的贫困县,而今已跻身GDP“千亿俱乐部”,跃居X县(市)经济领头羊、全国百强县;连续五届蝉联省文明城市,并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物质文明建设的成就,彰显了X不屈的崛起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表达着X内在的价值诉求。

乡风文明,何以看X?

在X省档案馆里收藏着一份名为《关于省直三十个厅局与X县对口挂钩帮扶的通知》的加急电报,发出时间是19X年。彼时的X,农民人均纯收入为XX元,仅为全省人均收入的X.X%。省委、省政府决定从X个厅局中选派XX名队员组成省委社教与扶贫工作队开展扶贫工作。这给当时的X第一贫困县X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转机。

19X年X月X区划调整以来,尤其是D的十八大以来,X深刻认识脱贫致富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苦练内功,勇毅前行。到20X年底,XX个经济薄弱村已全部脱贫,多次跻身“全国百强县”。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整体脱贫后的X积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探索移风易俗新路径,坚持多管齐下、统筹推进,着力打造乡风文明样板。

自20X年起,X县以减轻“人情负担”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之花正在向阳之地竞相绽放。X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探索实践对于苏北地区、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画出红线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有人情味,但不能高背人情债。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具有社会性和顽固性,对群众有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带来社会风气不良、干群关系疏远、餐饮食品浪费、家庭矛盾激化、安全隐患增加等危害。

“干部全程参与移风易俗,与群众共情,本身也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方式,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X县委书记、X经开区D工委书记X说。

改变农村陈规陋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方面,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是“潜功”不是“显功”,有些干部在思想上有“不愿为”的抵触情绪,因此需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任接着一任干,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方能成风化俗;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只能因地制宜,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相适应,要充分尊重当地习俗,充分考虑群众习惯和接受程度,没有固定模板供参考,甚至可能“出力不讨好”,有的干部担心在行动时“不好做”而消极应付。

哲人说,变革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途径。X县委、县政府秉持“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敢于动真碰硬,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之间画出一道红线,旗帜鲜明地告诉群众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旗帜鲜明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婚丧大操大办、抵制封建迷信,推行结婚礼、丧葬礼、升学礼等新办简办新模式,在全域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共识和新风。

一是婚事新办,不能让“甜蜜成为负担”。高价彩礼是农村移风易俗的治理重点。调研发现,当地农村家庭曾经出现不少“结不起婚”的案例,结婚成本持续走高,男方家庭不仅要准备金戒指金项链金手链“三金”、车子、房子,彩礼一般都要X万、X万,等等不一。不少家庭因为高额彩礼“东拼西凑”,出现了“子女存银行,父母还贷款”现象。对此,X有关部门通过走访、调研、座谈等形式,全面凝聚共识,力推婚俗改革,引导广大青年树立“拒绝高额彩礼,迈向幸福人生”的新型婚恋观。订婚仅宴请直系亲属,不收礼金;结婚宴菜肴以地方特色为主,不上高档烟酒,随礼不超二百,并在“520”“七夕”等重要节点,举办“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主题活动,让彩礼风俗回归正轨、爱情回归本心、人情回归本质,有效遏制了天价彩礼、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二是丧事简办,不能让低俗之风坏民风。推进农村丧葬习俗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抓好的重点工作。前些年,苏北有的农村家庭将丧事办成“喜事”,把葬礼的吹鼓手换成了乐队,把挽幛和花圈换成了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有的专门搭舞台请表演队,甚至跳热舞等恶俗节目也夹杂其中。个别演出内容涉黄,荼毒青少年,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演出设备质量不达标和舞台简陋,存在安全隐患;各种人情负担名目多达十几种,群众不堪重负又有苦难言,成为乡风文明突出痛点。针对丧事办理陋习,X制定“白事移风易俗工作流程”,明确规定丧事不摆电光门、电子拱门、电子花圈、氢气球,不送汤、不散灯送程、不晾花圈、不迎祭桌和猪头三牲,不请吹鼓手、不搭舞台、不演出,禁止请人哭丧,禁止与丧事氛围格格不入的歌舞表演,提倡本村人吊唁不在事主家吃饭。精简规范的办丧流程,极大减少了群众花费。村(社区)“两委”、民政等部门在丧户办理相关手续时签订丧事简办协议,第一时间上门送花圈吊唁,对丧户进行慰问,免费提供播放哀乐的音响设备,让办丧事只播放哀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识。据测算,仅丧事不摆电光门、不请吹鼓手等即可为每户节省X.X万元左右的支出。20X年X月,X每日电讯“X关注调查观察”栏目以半版篇幅刊发了X经验做法——《移风易俗,这里的“白事”戏班人员转行了》。

三是小事不办,不让“人情债”越堆越高。X是人口大县,也是教育强县。2023年全县有XX多人参加高考,本科一本上线人数XX余人,其中X人考取清华、北大。XX年以前,X县每年各类“升学宴”“谢师宴”层出不穷,餐桌上的浪费与日俱增,人情往来的“份子钱”让不少人生怯。针对“升学宴”“谢师宴”愈演愈烈的现象,X连续四年以倡导拒绝“升学宴”为突破口,紧扣学生毕业、升学节点,在全县倡导“小事不办”,开展“拒绝‘升学宴’引领新风尚”主题活动,发布“X所高中校长联合倡议”“X所高中家长委员会附议”,组织“不办升学宴健康成长行”万名师生签名承诺、“共话师生情”主题班会、“看家乡话发展”“集体送学”等内涵丰富、仪式感强的活动,有效减少“餐桌上的铺张”“舌尖上的浪费”“人情上的负担”,切实打造风清气正的毕业季。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