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大组织的X乡乡村旅游发展考察学习活动,受益非浅,感触很深。农家乐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亮点和典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榜样。
一、X乡乡村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该乡辖区面积16.31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总人口18347人,其中农业人口16962人,耕地面积12676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常年花卉种植面积5500亩,年产值6000多万元,蔬菜种植6000亩,年产值4000万元,2023年农民人均纯收X元。今年2月,该乡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X乡曾是X区最穷的乡之一,连村里的路都是泥路。X乡红砂村有农民种花的习惯,20XX年10月,X市在这个村举办了省首届花卉博览会,村里一下涌进来100多万游客。受此启发,红砂村以花卉产业为载体打造乡村型开放公园,把上百家“农家乐”组合起来构建大型生态休闲空间。“农家乐”成为乡村生态旅游公园中的旅游服务点。周边村受此影响,也发挥各自特色竞相发展。
20XX年,乡政府因势利导,根据区域传统农民种花习俗,明确打造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X花乡”目标,以花卉产业为载体,统一规划,大力发展新型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充分挖掘梅、菊、荷等花文化内涵,将全乡资源开发与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紧密结合,把全乡五个区分别建设成为各具特色的农业文化旅游观光区,五个区分别为“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和“花乡农居”,简称“X乡——五朵金花”。这“五朵金花”特色各异,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同,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有区别,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产、供、销一体化,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一条龙。乡鼓励多元投入,广泛引资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标准和经营水平,旅游业快速发展。“五朵金花”20XX-20XX两年共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XX年14426元增长到目前的X元。
二、X乡发展乡村旅游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以人为本,以文化人,创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灵魂。乡把文化因素注入“五朵金花”,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幸福梅林景区充分挖掘梅文化内涵,在景区内打造“精品梅园”、“岁寒三友”、“梅花三弄”等主题梅园,建设梅花知识长廊、咏梅诗廊和咏梅诗碑,跳“花重锦官城”歌舞,饮梅花酒、梅花饮料,吃梅花糕和梅花宴,整个幸福梅林充满了浓厚的梅花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崇尚自然,喜爱梅花的人观光休闲。荷塘月色景区优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众多著名画家、音乐家建设艺术博物馆、音乐厅,或租用农房开设画廊、摄影室、雕塑创作展示室、乐器工坊、音乐创作室等,进行创作交流、作品展销,乐器制作展示演奏,形成了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艺术家聚集区和为一体的特色田园“艺术村”。
乡景区到处深深渗透着文化元素。每处景点、每个宅院、每个花圃、每条道路都是请艺术家、文学家再三斟酌起名。像“红花坞”、“梅花阁”、“绝对零度”、“坝坝鱼”、“岷山蕊园”等农家乐院名,无不充满诗情画意。农居按照X西民居风格统一要求适当改造和点缀,不需大拆大建而是充分利用。在荷塘月色、东篱菊园景区,许多农户在自己的房屋墙上绘画来丰富景区环境。
乡在文化丰富、提高、创造生活的内涵中不断发挥和创造文化的外延,不仅注意从经济上投入,改单一、低档的农家乐为休闲、采风、娱乐、体验于一体的高档田园旅游,而且注意引导多元文化投入,在较短时间内培育起了以农民为生产源的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这种以文化为灵魂、以农村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表现形式,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创造的农村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给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典型。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