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总结(20240106)
2024-01-14 12:50:03 684

 

 

一、2023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市环委会办公室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后,印发了《XX市生物多样性保护2023年工作任务清单》(阜环委办〔2023〕84号),并依据清单有序推进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一)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优化就地保护空间格局

1. 统筹各县市划定“三区三线”。按照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统一部署,开展全市“三区三线”划定工作,完成涉生态红线5亩以上稳定耕地图斑整理及国家、省重大项目占用生态红线调出举证工作,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严格生态保护红线内项目用地管理。同时,按照国家规则,通过多轮调整完善,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形成数、线、图一致的全市“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上报省生态环境厅并一次性通过质检。

2. 开展2023年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情况。全市有国家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1个、省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2个、鸟类监测站点3个,主要负责全市辖区内的鸟类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的监测保护工作。在省林业局的统一组织下,我市于2023年组织开展了森林、草原、湿地调查监测工作,监测数据已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3. 科学规范增殖放流活动。印发《XX市2023年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实施方案》(阜农〔2023〕123号),成立增殖放流活动领导小组,对全市增殖放流工作进行总体部署,明确工作责任,进一步规范全市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2023年以来,合理利用2023年中央财政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项目增殖放流资金XX万元,增殖放流鲢、鳙、青鱼、鳊鱼、橄榄蛏蚌等各类苗种XX万尾(只)。市、县(市、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在放流前、后多次开展执法检查,取缔非法渔具,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净化放流水域环境,确保增殖放流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4.规范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区范围内禁捕效果评估。通过公开招标,委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禁捕效果评估等工作,以保护区为评估水域,通过现场调查、定点监测、历史资料收集等方法,分析保护区水生生物资源禁捕前后种群结构、生物多样性、资源量、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等变动特征,科学客观评估保护区禁捕效果和成效。

(二)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1.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稳步推进《XX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编制和实施,将修订《XX市湿地保护规划(2017—2030)》方案列入2024年资金预算,指导颍上迪沟、界首两湾、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目前,颍上迪沟国家湿地公园相关生态修复工作已完成、界首两湾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工程已基本完成、阜南王家坝国家湿地公园方案已通过省林业局初审。印发《XX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做好2023年度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修复和耕地复垦工作的通知》,督促颍上、颍东及采煤企业落实在建与生产矿山治理任务,目前已完成在建与生产矿山修复面积36.83亩、采煤沉陷区矿山生态修复和耕地复垦面积3423.44亩,均完成年度任务。

2. 稳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将淮河、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与年度营造林计划、“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相结合,科学开展国土绿化,2023年全市新增人工造林0.75万亩,完成森林抚育4.58万亩、退化林修复3.5万亩,完善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3.81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58个,均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3.进一步深化林长制改革。以省级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贯彻落实《安徽省林长制条例》,深入开展“六大森林行动”,统筹推进“五绿”建设任务,压紧压实各级林长责任分工,召开市级林长会议,发布总林长令,举办林长制改革培训班,推动林长制改革进D校。多次实地开展林长制实施情况督查,市县两级共印发各类提示单、督办函等226份。开展“林长能力提升年”活动,市县两级林长共开展“三联系”192次,解决问题76个。

4.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工作。进一步完善河湖长制责任体系,强化“河湖长制+检察长+警长”、跨界联防联控、联合执法等机制落实,市县两级累计召开12次总河长会议,发布16道总河长令,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累计巡河16万余次。全面完成水普内河湖及县级河湖第一轮健康评估工作,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公益岗等措施,深入推进农村河湖和小微水体日常管护,累计设置巡河员、护河员2980人,基本建立河湖管护长效机制。

5.推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2023年以来,我市不断提升城市绿量,扩大城市绿化覆盖率,目前阜城建成区绿地率达42%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5%以上,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以上。2023年全市新增城市口袋公园37个、建设城市绿道23.5公里。

(三)加快迁地保护体系建设

1. 进一步完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体系。我市现有市级野生动物救助站1个、县级野生动物救助站3个。2023年以来,我市救助国家级、省级、“三有”野生动物200多只。

2.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库和良种基地建设。积极开展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和省级良种基地申报工作,现通过省林业局批准建成了颍泉区莲属和太和香椿2处省级林草种质资源库,1处太和县香椿省级林木良种基地,为我市乡土树种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加强古树名木修复保护,古树挂牌保护率100%。         

3.不断推进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工作。2023年新增收集保存各类农业种质资源(育种材料)221份,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0.5%;申报建设1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库(场、区、圃),积极申报省级农业种质资源库,经市级审核后,安徽瓦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已上报安徽省番茄种质资源库申报材料。

4.抓好农作物育种创新基地、畜禽、水产种质资源场等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一是开展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办理工作,印发了《XX市农业农村局关于进一步做好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事项办理的通知》,2023年以来,我市共有8个畜禽保种场申报原种场和祖代场,其中,已通过审核的企业5个、正在公示的2个、未通过审核的1个。二是持续加强育种创新工作。全市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26个,其中,通过国审品种7个(华皖麦10号、华皖麦2号、安农179、新世纪1308、临泛麦3号、阜麦13、秦胜800)。开展市、县两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夏、秋两季分别开展了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观摩会、玉米大豆新品种展示示范培训观摩会,夏秋两季开展市、县两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

(四)加强生物安全防范

1. 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防治。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调查单元,对全市农田生态系统、渔业水域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普查对象包括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病虫害和农业外来入侵水生动物3大类。全面摸清我市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病虫害和水生动物等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等基本情况。全市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点位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并已上报了普查数据。根据加拿大一枝黄花特性,下发《关于做好加拿大一枝黄花秋季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组织全市开展防除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台、广播、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宣传,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防控。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