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严重的事都是以轻微的事为开端的,重大的事都是以微小的事为源头的。比喻:忽视小处可能会酿成大祸,要谨言慎行。
用法提示:从来都是“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一到二”“从浅到深”……反过来就不成了。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国家都要防微杜渐,在发现问题的苗头后,都应该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防止小问题酿成大祸患。这句话对当前党员的个人修养具有重要的启迪。加强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必须要从细微之处开始,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然后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在公文写作中,在说到严肃党内生活、扭转党内风气的时候,可以用此句来起兴,引出下文。
2.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比喻:不注意小事细节,可能会出大乱子。
用法提示:小小的蚁穴、细细的针尖都能“兴风作浪”,乍听起来,还真有些匪夷所思。不过,也正是这种略带夸张的手法,深刻地告诫了后世之人,事物微小的渐变中往往孕育着巨大的质的飞跃,要对小事小节保持足够的清醒认识,虑于微,防于小;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正心明道,防微杜渐。无论是处理工作还是个人作风,都要谨小慎微。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作要求,比如,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谨慎做人做事,时刻保持公仆本色。
3.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出处:东汉·陈忠《清盗源疏》。原文:“臣闻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释义:明智的人,能够注意到细微之处,善于发现事物的根本。“几”,通“机”,指事物变化的因由、征兆等。
用法提示:有人说“明者慎微,智者识几”,以及“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陈列传》,这也没什么问题,因为范晔在《陈忠传》中收录了他的《清盗源疏》。但是,陈在前,范在后,所谓“出处”,应取前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从反面说的,用于警戒;“明者慎微,智者识几”是从正面说的,用于引导。不过,两者的“用武之地”是一样的。
4.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出处: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原文:“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释义: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从细微处着手。强调细节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会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有的人会因为忽视细节而功败垂成。就拿反腐倡廉来说吧,只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果篇幅允许的话,“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一句也可以加上。
5.积羽沉舟,群轻折轴。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原文:“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西汉·刘向等《战国策·魏策一》也有收录,先后未定。
释义:羽毛虽轻,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东西虽轻,积攒多了也能把车轴压断。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用法提示:文中的“臣”是张仪自谓,这是张仪对魏哀王说的话。作风问题无小事,小问题置之不管,也会酿成大问题。“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也是这个意思。无论是改作风,还是反腐败,“大问题要抓,小问题也要抓”都是一以贯之的治理思路。从反对公款送节礼,到打击会所歪风,再到根除“舌尖上的腐败”,雷霆万钧的行动展示出共产党人不弃微末的决心。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苗头,尤其是不好的苗头,可以用于客观说理,或者对一系列的现象进行总结,后面可以是举例子,也可以是正面的解决办法。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出处: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原文:“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释义:人做事常常因为不注意细节而失败,聪明勇敢的人大多被他所溺爱的人或事物逼到困境。比喻:不良的嗜好、习惯一旦养成,日后可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用法提示: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不良细节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的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不良的嗜好中,受其迷惑而陷于困顿。这是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对五代兴衰发出的感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要忽视小的细节,二是不要不注意平时。“忽微”提醒我们要做到慎独慎微,不要以为吃点、喝点、拿点没什么,通往腐败的不归路往往就是从细节开始的。“所溺”提醒我们要勤“正衣冠”,一天一次是不够的,需要“每日三省”,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就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
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出处:春秋·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小雅·小旻》。原文:“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释义: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如同处于深渊边缘一样,如若在薄冰上行走一般。比喻:存有戒心,行事极为谨慎。
用法提示:这一段中就有两个成语,“暴虎冯河”和“战战兢兢”。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多用于权力使用、廉政建设等党建方面,作为一种态度、一种习惯、一种要求。比如,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实为人民所赋予,为官者实为人民公仆,要做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在其位、谋其政,时刻警惕,处处小心。
8.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出处:西汉·刘向等《战国策·赵策二》。原文:“臣闻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是以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
释义:贤良的人,责任重大而做事谨慎;聪明的人,功劳伟大而态度谦让。这是在告诉我们一种为人处世的道理。
用法提示:这是秦攻赵前,苏秦对秦惠文王嬴驷说的话,他希望嬴驷能够做个贤者,做个智者。可惜,后来苏秦坚持“合纵”策略,反过头来对抗秦国。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在个人的修养上,也可以用在成绩取得之后的勉励上。比如,“贤者任重而行恭,知者功大而辞顺。”越是身居高位,越要在心里装着一个“谦”字,做到欲有所止,行有所忌。
9.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出处:唐·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原文:“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即休。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