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不久前发布了《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系统总结了2023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情况。当前,银行理财市场对于金融市场功能发挥,具有“双肩挑”的重要作用,在资产端为实体经济融资构筑起重要通道,在负债端为投资者创造可持续的价值回报。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筑底线、防风险思路的不断深化与延伸,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业务在监管制度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基本告别了过去爆发式的规模扩张,业务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层面,随着“资管新规”下一系列配套制度相继出台,银行理财整体监管架构更加成熟,业务运行机制更加健康有序。风控层面,“刚性兑付”、多层嵌套、“影子银行”等存续问题逐步改善,业务风险防控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产品层面,除传统产品外,银行理财进一步丰富现金管理类产品、养老理财产品等品类,拓展代销渠道,推出了面向中小银行、村镇银行等多种产品选择,并通过推出“跨境通”等业务、成立合资公司等进一步加大海外布局。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3年上)》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4.31万亿元,占比为95.94%,较去年同期增加0.85个百分点。
在实现自身做优做强的同时,银行理财促进实体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不断强化。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19万亿元。长三角、京津冀、西部大开发、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理财产品资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ESG主题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1586亿元,投向绿色债券规模超2300亿元。银行理财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资管产品,统筹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服务共同富裕两大目标,实现好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资本市场高效运行的平衡,是新时期的新使命、新目标。
客观上看,对标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我国银行理财仍面临亟待解决的结构性问题。首先,银行理财业务的投资者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占比超过95%。个人投资者专业能力不强,风险意识及防控能力不足,这对于市场长期稳定将产生一定影响。其次,目前银行理财权益性投资产品占比仍然较低,仅3.14%,且规模未呈现明显增长,直接融资比重提升工作任重道远。最后,银行理财净值型产品转型面临阻力。仍有部分存续产品未完成转移,2022年底,仍有278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5.41万亿元,占比达19.57%。由于银行理财与货币基金、债券基金、债券市场等存在传导机制,随着外部宏观环境及政策变动,可能出现“破净潮”和“负反馈效应”,阻碍市场的净值化转型。对此,需要从多个方面作为重点抓手,进一步激活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