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试题由“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草稿纸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涂黑。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考生方可答题。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考场。
严禁折叠答题卡!
材料1
民警小童的微信头像,很是特别,除了一张工作照,还有姓名、联系电话、地址,以及以下文字:“如果你需要办理户口、居住证,或调解家庭、邻里纠纷,请添加此微信号进行咨询和预约办理。”
小童是云沟派出所的一名社区民警,他的日常工作内容都浓缩到这张小小的头像里了。“再以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可就跟不上时代啦。现在大人小孩都会玩微信,辖区里越来越多的大爷大妈玩得比我还好!我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小童手机里存着近5千个居民的手机号码,微信好友中有近3千名居民,几乎覆盖了整个辖区。
前不久,一位已经办理过居住证的居民,在微信上紧急呼叫小童。原来,他去车管所办理轿车年审业务,但由于忘了居住证年审而无法正常完成业务办理,按照过去的做法,要来回奔波50多公里。小童让他立即将居住证的正面通过微信拍照传回处理,只花了一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还有一次,一位现住外地的本社区居民,需要开具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但是不知具体该怎么办,最终,在小童的微信指点下,这位居民顺利办理了事项。
社区工作面广,事杂。一方面,群众临时有事或者出门在外,往往不知道如何联系上民警;另一方面,由于流动性大,民警在进行人口、房屋、场所、行业等信息登记时,也常联系不到人。怎样才能加强和居民的联系呢?“与群众一对一联系是最好的,虽然花的时间多,但是更到位。”小童利用上门签订治安管理责任书的机会,与居民见面时互加微信、留手机号,又“打入”小区所有微信群,凭借特点突出、颇具诚意的微信头像,一个个加好友。慢慢地,群众有事就直接通过微信联系他,小小的微信头像也成了一张为群众信任的名片。
通过微信,小童还建立了一些跟主体工作有关的微信群,翻开他的微信群,有社区治安群,社区意见箱群,还有“D声群”。小童说:“在‘D声群’中,我还可以将最新的D的方针政策,以最快的方式传给社区群众。”小童还聚拢了治安群内的热心居民,组建起“红袖标”队伍,现在这支队伍已经从最初的46人发展到了270人。当谈到花费大量的时间看微信群,会不会增加工作量时,他认为,“从表面上看花费时间是多了,实际上工作起来反而更加快捷。”他反问道:“有些问题,是发生了再去处理,还是将问题直接杜绝在萌芽状态?”
“创新,为了更贴心;贴心,才能够创新。”说到自己的工作秘笈,小童笑言都在微信头像里。基层警务人少事多,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而创新的动力恰恰来自于解决群众生活中痛点、堵点的责任感。将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群众服务的落脚点,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找到更准确、高效的服务路径,也才能赢得群众更多的满意回应。“我们都是小童的粉丝,社区好了大家都好!”居民张大姐说。
材料2
云雾缭绕、山高路远,十八洞村就在大山深处。作为偏远山区的一个苗族村落,十八洞村原本少人知晓,2013年11月3日,来到这里考察调研、访贫问苦,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战略思想,十八洞村由此声名远播。
“再过多少年我也忘不了那一天!”石大娘回忆说,“那天下午,村里来了好多人,不一会儿,一群人走到我家门前,走在前面的那位身材魁梧,面带微笑,问我这是不是你屋?我讲是的。他问可不可以到屋里坐下子?我说可以可以,稀客稀客!”那时,石大娘真不知道来她家的是。
石大娘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认识一个字,嫁到十八洞村后,尽管一天到晚勤劳辛苦,但由于自然条件差,穷乡僻壤、薄田寡地,一家人生活贫困。“我和老伴本来以为这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也认命了。”石大娘说。的到来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推进,彻底改变了老人一家的命运。县扶贫工作队将她家列为精准扶贫对象,纳入了低保,送来了榉木苗、梨树苗,帮着各种了3亩。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工作队帮她在家开了个小商店,卖些饮料、方便面、书籍和纪念品等。“现在的日子,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石大娘顺手向火塘里续了几块柴,火烧得更旺了。
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86元增加到8313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56.75%下降到1.28%。2017年,该村的当家产业猕猴桃挂果,全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万元。石大娘家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村里猕猴桃合作社的原始股东,2017年分红2000元,2018年分红2400元。“我现在一年四季餐餐有肉吃,神仙过的日子也就是这样了!”石大娘说。2019年,十八洞旅游公司正式营运,截至年底,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全村农家乐、乡村民宿大发展,猕猴桃、黄桃、腊肉、蜂蜜、苗绣、山泉水等村里土特产品热销。2020年,十八洞村溶洞景区将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预计年游客量可达100万人次。
2019年国庆节前几天,石大娘和村里农民艺术团的40多个姐妹到了北京,参加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场大型文艺晚会,献上了苗族情景表演,唱《十八洞的今天变了样》。在十八洞村,像石大娘这样走出大山,到外面开眼界、见世面的村民越来越多。从城市回到家乡寻求发展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他们在十八洞村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导游。这天,石大娘22岁的外孙女小龙正好在家,她已取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文凭,正自考本科。“以后我要在十八洞村开一家幼儿园,梦想总是要有的。”她自信而爽朗。
“以前十八洞村是袋子空、家里空、寨子空、精神空。”县扶贫工作队的伍副队长说,“现在,村民收入多了,年轻人多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心气足足的!”“对十八洞村来说,最大的变化是人的变化。”县委宣传部周副部长说。
材料3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