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随着国有林场改革的全面启动,xx省森工企业对林木资源依赖的惯性思维不断改变,传统的以木材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复存在。为解决林区民生改善和生态产品需求的矛盾,实现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林下经济成为xx省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对林下经济的研究很多,但区域差异大,对xx省林下经济的总体发展研究较少,最新的研究距今已有近十年,大部分研究都局限在县一级,研究结果已不能客观反映xx省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xx省是森林资源大省,现有森林面积1839.77万hm2,居全国第四位,森林资源覆盖率达38.03%。分析林下经济的发展现状并提出有效对策,对全面了解林下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林下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等具有重要意义。
1.xx省林下经济发展概况
xx省林下经营模式
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在xx农村出现较早,随着中央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经济,这种模式才受到关注并得以推广[1]。xx省林下经济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以及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提高林地使用效率,取得了积极成效。
林下种植
xx省依托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各个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药产业、林菌产业、林果产业、林茶产业、林菜产业、林粮产业。在林间套种各种药用植物、食用菌、水果、坚果、油茶、蔬菜、粮食等作物,丰富了林下植被种类,有效提高了林地使用率。
林下养殖
林农利用林下土地资源放养禽类或林间套种牧草饲养牲畜,既节约了成本,又带来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是一种实现经济发展、生态良好的立体生态模式。xx省彭州市位于川藏高原的东南,海拔高,空气清新,森林生态系统未遭到破坏,林间开阔面积大,十分适合藏鸡的生长。在林间放养藏鸡,藏鸡可以吃虫草、林间掉落的果实和种子,同时藏鸡的粪便也为树木的生长增添了养料,这种放养模式不仅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循环利用,还实现了整个食品链的绿色有机化。
林下采集
xx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区域特色突出。依据地形特点,全省可分为三大区域:川西南山地、川xx高原和xx盆地。其中:川xx高原属于高山高原高寒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特产松茸,极具营养价值,远销海外,采集松茸已成为xx省林下采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川西南山地属亚热带半湿润气候,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采集加工竹笋。xx盆地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2],主要采集蕨类植物等野菜。
森林景观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人们对于自然淳朴的慢节奏的田园生活愈加向往[3]。近年来,xx省着力加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打造乡村旅游胜地。甘孜、阿坝、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优势,着力改善森林资源状况,完善相关旅游设施,根据季节特点,在不同景点开展具有藏、彝、羌等民族特色的观光旅游。特别是xx攀西生态旅游节,通过举办攀冰、温泉、篝火晚会等主题活动,结合旅游、文创、比赛、美食、音乐等多种方式,展示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游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了经济收益,为凉山民族自治州等贫困山区决胜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xx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主要林下产品
xx省林下产品种类繁多,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资料,遵循产品统计一致性的客观要求,对xx省主要林下产品的类别和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表1展示了2015—2019年间xx省主要林下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
据表1来看,xx省主要林下产品除林产工业原料以外都呈稳步增长趋势,五年来年均增长率达8.80%。其中,增长率超过总体平均水平的类别有水果产品、干果产品、林产调料产品和森林药材。水果产品产量基数大,年均增长快,这与xx省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形地貌密不可分。干果产品虽然年均增长率达11.61%,但是干果产品的产量仅占水果产品产量的1%左右,这反映了xx省林下产品加工程度不深,大多数都以初级产品流入市场,因此缺乏深加工产品带来的附加价值。林产调料产品前期需求小,但随着近年来xx美食麻与辣的特点广受推崇,产量迅速增长,五年内平均增长率高达17.05%。增长最快的是森林药材,xx省自古以来就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称,盛产多种中药材。历年来,很多名贵珍稀药材还出口海外,庞大的市场需求促使森林药材产量逐年上升。
其次,林产饮料产品、森林食品和木本油料的产量都有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率都低于总体水平。其中林产饮料产品主要是指各类茶叶饮品。众所周知,xx省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特别是宜宾红茶,20世纪50年代就获得来自各国的盛赞,但是也正基于此,xx省林产饮料的国内外市场都已趋于饱和,年产量也就趋于稳定。森林食品方面,大多数山野菜等产品都是零散的林农自种自摘,部分独具特色的森林食品,如松茸等,由于生长环境严苛、缺乏技术支持,很难大量生产。因此,森林食品的增长幅度也较小。木本油料也属于xx省的特色产业,但是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未达到总体水平,究其原因,林农在木本油料的种植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林农在种苗选取上依赖以往种植经验盲目选取,不能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动挑选经济价值高的树种;其次,林农种植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导致木本油料的品质以及出油率等方面缺乏保障,产量不稳定;最后,林农大都处于一家一户的经营状态,收获的木本油料产品基本都不加工,直接等待相关厂商收取,这导致林农获取的收益较低。
在其他林下产品都稳步增长的背景下,林产工业原料的产量大幅下降,5年内减少20.16%。这与国家出台的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因部分林产工业原料具有天然毒素,化学成分复杂,提取加工难度较大,且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此逐渐被现代的、环保的产品所取代,产量逐年减少。
林下产业经济效益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加之政府不断倡导开展林下种植养殖和森林游憩等非木质资源开发与利用,发展林下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xx省保护生态环境、谋求经济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图1展示了2015—2019年xx省林下产业经济效益的变动情况。从图1来看,xx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较高,且呈稳步增长趋势,林下经济产值占比不高,近五年的发展停滞不前。在国家不断出台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下,xx省积极响应,建立示范基地,发展龙头企业,2015年较2014年增长15.18%。在2016—2019年,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很多鼓励林下经济发展的政策,但是xx省林下经济发展疲软,动力不足,5年间林下经济产值几乎没有增长,产值平均值为6174920.40万元。
根据相关政策分析发现,近年来,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对林业的投入,大部分财政资金都用于林木育苗和营造林的建设,用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资金少之又少,林农在自身积累较少的情况下缺乏初始资金,也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4]。此外,在金融产品方面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以xx林业产业保险产品为例,1984年xx省首次试点森林保险产品,以失败告终;2011年xx省进行第二次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政府增加财政补贴减轻投保人负担,政策性森林保险得以推广。2013年xx省林业厅提出开发地方特色森林保险产品,但是从2015年试点以来,取得的成效微弱。首先,特色森林保险产品的种类较少,只包括经济林木保险、涉林种养殖险、野生动物肇事责任险、人工饲养大熊猫迁移时的特殊安全保险及价格指数保险等五大类。其次,地方特色保险保费高昂,林农难以负担,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有限,不能长期、大规模的补贴。由此看来,林下经济相关扶持政策不完善,资金缺乏,林下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发展缺乏后劲。
1.2.3典型林下产业发展状况
①林药产业。xx省林下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是发展林药产业独具资源优势。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显示,xx省现有7290种中药资源,中药资源蕴藏量全国第一。道地药材品种丰富,数量全国第一,有31个中药材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5]。二是建立专业合作社,集聚效应强。全省主要形成了广元—凉山州、巴中—宜宾两条南北走向,甘孜—宜宾一条东西走向的中药材产业带[6]。三是林药产业与林下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著名的药王谷景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度假区。除此之外,xx省还建成了十个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将中医文化融入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