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公文写作题(25分)
材料1:黄骅市盐碱地特色农业开展情况。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地处渤海之滨,全域耕地以中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地上种粮难”,曾是制约当地粮食生产的一大难题。今年5月11日,来到黄骅市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了解盐碱地整治、旱碱麦种植推广及产业化情况。指出,要立足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的实际,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材料2:数据显示,我国有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可利用的盐碱地约5亿亩。2021年,自然资源部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逐地块对盐碱地是否适宜开发为耕地进行分析评价,为科学合理利用盐碱地提供支撑。除了育种,全方位改造盐碱地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数十年努力破解的难题。
早在2013年,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联合环渤海的河北、山东、辽宁、天津4省(市)启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针对盐碱荒地和中低产田,重点突破“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对于盐碱地种植,选育适宜的小麦品种是首要工作。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实验站试验站打造了50多个1米深的小麦耐盐鉴定池,盐碱度设置从1‰到5‰。通过在不同盐碱度的土壤里进行种植,试验站筛选出一批耐盐碱、高产量的旱碱麦品种。目前,试验站选育的小偃系列品种已在位于黄骅的河北省旱碱麦标准化种植示范区大面积种植,以后将逐步推广。
河北省是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的主战场。如何破解盐碱地上种粮难题?选育良种、改善土壤、优化技术……几十年来,黄骅市不断推进旱碱麦种植,实现了从颗粒无收到丰产增收。凭借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被称为“农业荒漠”的盐碱地逐步变成“大粮仓”。今年,黄骅市旱碱麦种植面积达60多万亩,较2013年增加了近10万亩,持续培育耐盐碱、抗旱、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亩产由50公斤提至220多公斤。
多年来,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与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共同推进旱碱麦的育种工作,持续推动品种的改良与更新。经过科研人员单粒点播、单株调查、考种和数据分析,再进行8年的反复试验,于2000年筛选出优良株系20个,又经过3年品系比较、生产试验,最终选育出71-321-9优异株系,并于2015年育成“捷麦19”。经科学研究发现,“捷麦19”与“冀麦32”相比,株高降低了10—15厘米,亩均产量达260公斤,抗旱性、抗病性、耐盐碱、抗倒伏表现更加优秀。
“去年,咱家旱碱麦平均亩产达到220多公斤,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务农几十年的当地村民见证了旱碱麦品种不断优化的过程。
当地最早种植原始品种“小红芒”,亩产仅有50公斤;后来种上冀麦32品种,产量达到了150公斤。可是黄骅临海,总有大风天气,冀麦32品种株高超过1米,大风吹过,麦子倒伏,会严重影响收成。历经多次选种与改良,目前,黄骅市主要培育推广了捷麦19、沧麦6002、沧麦6003等高产量、耐盐碱、抗旱抗寒性强的小麦品种。在农技员的推广下,当地农民的地里种的是捷麦19品种。“这麦子株高七八十厘米,风吹不易倒,产量还高了不少。”一位村民说。
材料3:这些年,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与中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黄骅市各乡镇农技站开展技术交流等活动,共同完成了不少旱碱麦种植技术的改进和推广。“我们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播种施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粮。重点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播种施肥一体化等种植技术,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粮。”黄骅市农业农村发展局D组书记、局长聂晶说,局里牵头成立旱碱麦研究推广中心,制定了《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目前已成为河北省级地方标准。
材料4:黄骅市周边地下水位较低,到了春季,地下咸水向上蒸发,容易导致土壤返盐。起初,人们采取的是挖沟排盐、修台田降盐等传统办法,降低耕层土壤盐碱度。可试遍老办法,产量还是上不来,根本原因在于地力不够,得想法子增加土地有机质。10年前,在农技员的指导下,村民们开始尝试秸秆还田,把收获后的玉米及小麦秸秆粉碎后深翻入土,补充养分,激发土壤活力,再施加有机肥。依托乡镇农技站,当地农业主管部门在全市设置多个土壤监测点,每年定期对不同区域土壤地力进行观察检测,指导农户因地制宜、科学施肥。对一些盐碱度较高、难以播种旱碱麦的耕地,先种苜蓿调节盐碱度,提高肥力,等到土壤逐步改善后,再推广种植旱碱麦。2023年,全市苜蓿种植面积有10万余亩。
在后仙庄村,越来越多的农户也开始在“闲置”耕地上种起旱碱麦,变“一年一季”为“一年两季”。今年,全村4300多亩耕地中有3800余亩都种着旱碱麦,盐碱地利用率较10年前提升了30%以上。黄骅市的旱碱麦种植面积达到60多万亩,较2013年增加了近10万亩。
日前,仙庄片区种植的旱碱麦已进入灌浆期,麦粒渐满,长势喜人。记者走到田间仔细观察,只见地里布满一行行深近6厘米、宽10厘米的小沟,麦子在沟里盎然生长。
小沟咋来的?有什么用处?为啥沟底种小麦?看出记者的困惑,一位村民说出了背后的奥秘。“这是我们用的微沟播种技术。”村民说,“相比于传统的‘平播’方式,更利于土壤保水,便于小麦出苗。”
适应新的种植方式,只需对农机进行小小的技术改动。在小麦播种机上,加装开沟器,就能在麦田里开出一条条微沟,沟底两侧各种一行小麦,再进行覆土压实,增加种植密度,缩短播种时间。
所谓“麦要浇苗,菜要浇花”,怎么能留住天上水、调动土壤水,满足小麦用水需求?这也是当地科技人员和农户结合盐碱区具体实际,研究推广微沟播种技术的原因之一。“相比‘平播’,‘沟播’的微沟处土壤盐分较低,沟底两侧种小麦则可以躲盐避害,同时,微沟还能积蓄降水。”据农技员介绍,播种时的沟内覆土压实,加强了土壤毛细管的连接,更易于调动深层土壤水,便于小麦吸取水和养分,起到提墒保墒的作用,保证了正常出苗和生长。“以前种麦,一年到头村民家里都不够吃。现在种麦,一年下来除了够自家吃,还能再收入6000多元。”一位村民说。
材料5:旱碱麦,种与用都是大文章。在积极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地方政府坚持“大食物观”理念,在不适宜种粮的盐碱地上,采取“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办法,最大限度发挥盐碱地效用。
目前,黄骅市旱碱麦总产约13.26万吨,有较大型面粉加工企业20家,年加工能力接近50万吨,已经形成集订单农业、收储中转、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小麦产业,解决了粮食加工问题,也带动农民增收。聂晶说:“我们将继续在选育良种、改良土壤、优化技术上下功夫,不断扩大旱碱麦种植规模,延长旱碱麦产业链,打造特色品牌。”
黄骅市坚持改造提升与适宜性作物品种开发推广并重,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组建旱碱麦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开展耐盐碱植物种源科技攻关,加强大豆、枸杞、苜蓿等经济盐生植物资源保护评价和品种培育。深入挖掘“捷麦19”“捷麦20”“小偃155”等耐盐碱、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增收潜力,建设一批旱碱麦优良品种繁育基地。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D组书记、厅长刘宝岐表示:“我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和头等大事,扎实抓好粮食安全工作,成立了13个包联指导组奔赴各地,深入田间地头,聚焦小麦单产提升,面对面指导农户落实落细田管措施,全力以赴再夺粮食丰收。”
问题:距离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调已经过去半年多,黄骅市旱碱麦收成如何?特色农业是否有新起色?下一步怎么落实关于盐碱地的指示?有关部门计划就这些情况开展实地调研,作为工作人员,请你代写一份调研方案提纲,650字左右,25分。
为深入贯彻落实考察沧州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央经济会议关于抓好保护耕地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重要要求,拟开展旱碱地麦田调研工作,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调研时间
2023年12月9-10日。
二、调研内容
一是黄骅市旱碱麦收成基本情况。
二是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三是贯彻落实关于盐碱地重要指示的工作举措。
四是盐碱地技术改造、旱碱麦销售、旱碱麦产业、特色品牌建设情况。
三、调研人员
由市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办、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相关部门同志为组员。
四、调研行程
9日上午前往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进行实地调研;9日下午现场调研特色农业产业进行情况;10日上午重走考察沧州的路线,举行落实重要讲话精神专题研讨工作会议。10日下午召开盐碱地工作座谈会由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科研院所、农业中心代表同志参会。
五、调研方式
座谈交流、查阅台账、实地走访、问卷调查。
六、任务分工
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统筹此次调研工作,由农业农村局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调研工作安排并撰写调研工作报告,由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协调相关产业企业、科研院所参会。
七、相关要求
(一)坚持实事求是,务求实效。要认真贯彻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深、实、细、准、效的要求开展。
(二)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搞层层陪同,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展工作。
(三)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