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江西省九江市直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A卷)
2023-12-08 11:10:01 784

 

 

第一题:论述题(20分)

问题1:论证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是什么”: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志,是坚定信仰信念、掌握历史主动的关键所在。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脉相承,本质一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D的思想路线。D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守正创新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高度,具有深刻的理论、历史、实践和时代逻辑。“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和根基,“创新”是守正的路径和目的,两者辩证统一,密不可分。

“为什么”: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坚持用D的理论创新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

“怎么办”:坚持守正创新,要求我们科学把握时代的“变”与“不变”,坚持守正创新,做到“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作为年轻干部要悟透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以坚定的毅力、饱满的热情,把守正创新的要求落到实处,在服务发展中实现个人价值。

问题2:结合九江发展的某一领域,谈谈如何做到守正创新。

围绕基层社会治理谈守正创新。

一是在政治方面,既要发挥主心骨作用,又要发挥毛细血管作用。一方面要坚持D建引领,建强基层D组织班子,选好配强D组织书记和班子,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坚持创新,将资源下到“一线”、力量沉到“一线”、工作落到“一线”,将各种组织链接起来,打通“神经末梢”。

二是在法治方面,既要严格依法办事,又要体现法律的温度。一方面要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严格执法,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宣传教育,将法律送到基层,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依法调解信访纠纷,实现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三是在德治方面,既要加强德良教育,又要善于以文化人。一方面要始终把握德治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春风化雨”“德治润心”作用,加强德育教育,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发挥文化的引导作用,通过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活动,增强群众文明素养,教育引导居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育德于心、成德于行。

四是在自治方面,既要充分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又要集中大家统一意志。一方面,要通过订立规矩和执行规矩,充分发挥群众自治作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各种组织把大家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民主集中,防止一盘散沙。

五是在智治方面,既要做到心中有数,又要做好学会用数。一方面,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把信息资源“聚”起来,做到情况清、数据明。另一方面,又要学会使用数据,通过数据分析运用,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第二题:材料分析题

材料1:招商引资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有效手段,今年以来多地出台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拼经济、谋发展干劲十足,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围绕招商引资乱象,采访了十多个省份60余位县级主官,多位县级主官认为个别地方把“好经”念歪了,招商引资走样变形,出现了一些乱象,如“血拼”内耗、超常规优惠、盲目跟风、大水漫灌式招商……这些乱象引发恶性竞争,不利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能助长少数企业“短期套利”心态。

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的背后,实质是个别地方错位的政绩观、发展观在作怪。受访的多位县级主官认为,规范乱象关键要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完善差异化的考核机制,找准地方产业发展定位,做好产业配套服务,提高地方产业核心竞争力与发展质量。

材料2: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在招商引资时“捡到篮子里都是菜”,不时上演“血拼”式招商、跟风式招商和摊派式招商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血拼”式招商,加剧地方负担。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模式依然停留在拼土地、拼资源、拼政策、拼税收等层面,为了获得好项目,不计成本推出超常规优惠政策,给地方发展带来经济压力,偏离了招商初衷。

在某地,同处一市的各县区为争夺企业,竞相推出“帮盖标准厂房,租金减免”政策,甚至出现一家企业落地后前5年只出一年租金的情况。“不光是零地价、代建厂房,还要想办法给出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补贴优惠。”东部某省一名市委书记说。

“血拼”之下,部分政策不具备实施条件,形成政策负担。记者调研发现,在招商时,个别地区不计配套建设成本,大举负债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等;个别地区不计用人成本,盲目引进并不急需的各类人才,在住房、生活、落户、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这些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公共投入,既浪费资源,又带来财政负担。

跟风式招商,产业存在同质化。记者调研发现,个别地方招商存在盲目跟风现象,一些不具备产业基础和人才优势的地方,一致引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热点项目,引进后却“水土不服”。

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说,由于招商不够精准,有的项目引进后,发展后劲不足,只能靠政府补贴度日,“有的甚至引进了利用财税奖补套利的企业”。

“跟风式招商,容易导致产业高度趋同。”湖南省一名市委书记说,在招引企业、培育产业过程中,城市之间缺乏协同,尤其是新兴高科技项目是多地争相引进的重点,“招商的时候看似热闹,实质千园一面”。

摊派式招商,易引发弄虚作假。个别地方大搞“全员招商”,发文件、摊指标、搞排名,一些不合理的招商指标和做法,挫伤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还有可能引发弄虚作假、盲目引进污染企业等问题。

西北某县为了完成招商任务,把招商指标摊派到妇联、教育局、工会等机关部门,结果依旧是完不成。“我一个外行人就背了200万的招商指标,每天都如芒在背。虽说也按人头配了2万元费用,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招商。”该县教育局局长说。

这种不以科学规划为前提的“全员招商”,容易引发为招商而招商的形式主义,可能带来诸多隐患。记者调研发现,在指标、考核、排名的压力下,个别人有可能铤而走险,出现“腐败招商”等情况。

材料3:各种招商乱象破坏市场环境、透支政府公信力。究其原因,这是错位发展观在作祟,具体表现为不合理的考核机制、不协同的发展规划、不过硬的招商能力。

考核机制缺少成长性指标。多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硬性指标纳入考核,但个别地方存在考核“重头不重尾、重量不重质”的问题,招商中侧重投资、产值、税收等数据,对引进项目的质量、成长性等指标不够重视。

此外,个别地方的考核指标过于严厉,给基层干部带来较大压力。中部某省一名县委书记说,有的地方要求一月一调度,对签约、落地、投资体量等均有要求,还要每个月通报GDP增速等指标,考核压力层层下传。

考核机制不合理容易引发来者不拒式的招商乱象。个别地方为了完成招商任务,不设门槛,不论良莠,“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有的招来“李鬼”企业,有的项目质量不过关,甚至高耗能项目也拿来凑数。

不协同招商引发重复建设。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区域内的不同地方如果能以产业链上下游或产业集群的思路协同招商,不仅招商效率更高,而且招商来的企业往往也更具发展潜力。

由于各地方之间缺少常态化的招商信息沟通共享和协调机制,也缺少基于区域产业分布的整体招商规划,因此常常各自为战,导致重复建设和内耗严重。山东省某市一名区长说,项目引进本应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配套能力、产业基础、发展空间、生产经营成本等,但由于招商规划不合理,地区之间缺少协同,招商引资容易变成抢商抢资。

招商能力不过硬。招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懂产业,还要懂政策。一些地方缺乏此类专业人才,很难赢得投资人的青睐。

江西省一名县委书记说,现在招商引资几乎每个部门都在参与,但个别干部没有招商经验,对产业的认知度、理解力有限,无法真正理解企业需求,造成信息不对称,最后只能拼政策。

中部一名县委副书记说,有的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招商时连土地、能耗指标都没弄清楚,缺少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企业想盖厂房,干部对办理流程并不清楚,企业诉求得不到有效回应,影响招商引资的效率。

材料4: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根本。这不光体现为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更体现为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的制度环境,体现为办事效率的提升,公共服务配套的完备等。

根据各地发展情况,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个别地区招商引资的评价标准是“唯GDP论英雄”,这种评价体系忽视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差异化产业基础,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受访人士建议,各地应依托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重点等情况,形成差异化的招商考核机制。

“平遥县是旅游城市,招商引资的选择不多,不能仅以GDP考核为主,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考核方案。”山西省平遥县委书记魏江峰说。

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行为的相关制度。在湖南、山西、江西等地多名县委书记看来,有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推出“超常规优惠”政策,易引发城市间招商引资“内卷内耗”现象,需要从国家层面规范各地招商行为,根据县域实际情况对各地的空间、条件、层次划底线、设上限。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