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赢得竞争主动的第一资源。近年来XX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摆在“十大战略”首位,致力于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这是省委立足XX实际、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变的重大战略部署。XX市深刻理解把握省委这一战略决策,站位全局、勇担使命,把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突破口,坚持“工作有标杆、落实有标准、突破有标志”,着力在国家人才高地建设上跑出“加速度”。
一、XX人才高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XX大力推进国家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建设,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和贡献率,坚持以人才高质量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
(一)人才规模持续壮大。自XXXX年到XXXX年,XX市从业人员规模呈现持续上升态势。到XXXX年年底,XX从业人员总量为XXX.XX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X.X%,较XXXX年的XXX.XX万人提高了XX.X%。据测算,XX市XXXX年人才资源总量达到XXX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XX万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X万余人),技能人才XX万余人,经营管理人才X万余人,人才门类较为齐全。XXXX年,XX全市人才总量超过XXX万人,占全省人才总量的XX.X%,占常住人口的XX.X%,其中,高技能人才XX万人,先后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XXX名,支持创新创业团队项目XXX个,培育首批数字人才X万名。
(二)人才质量稳步提升。近年来,XX在教育投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着力于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着力于优秀人才的大力引进,全市人才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XX市常住人口受教育情况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数据显示,截至XXXX年年底,XX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XXXXXXX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XXXXXXX人;全市每XX万人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为XXXXX人,比XXXX年增加XXXXX人,XX年间增长XX.XX%。XX人口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大学学历的人口比例在进入新世纪后开始发力,出现了一个明显的持续提升,也标志着XX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XXXX年XX市人口发展报告显示,全市XX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XX.XX年,比XXXX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XXXX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时分别提高X.XX年、X.XX年。据XXXX年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XX全市高等院校的普通本(专)科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研究生毕业生人数约达到XX.XX万人,这些毕业生是补充XX人才资源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生占X.X%,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占XX.X%,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占XX.X%。与XXXX年相比,XX市XXXX年毕业生总数上升了X.X%,其中,研究生毕业人数增加了XX.X%。此外,XX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目前全职在X的两院院士XX人,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人选XXX人,“国家杰青”XX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XX人。
(三)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从业人员三次产业分布结构更趋合理。统计数据显示,XXXX年,XX市生产总值达到XXXXX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X.X%。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XXX.X亿元,增长X.X%;第二产业增加值XXXX.X亿元,增长X.X%;第三产业增加值XXXX亿元,增长X.X%;三次产业结构X.X:XX.X:XX.X。XXXX年,XX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为XXXX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为XX.X:XX.X:XX.X;XXXX年,XX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规模为XXX.XX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为XX.X%,比XXXX年提高XX.X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分布为XX.X:XX.X:XX.X。可见当前XX市大部分人才资源聚集在第三产业,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且聚集效应较为明显,特别是第三产业人才聚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四)人才资本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一是教育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据《XX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XXXX—XXXX)》,“十三五”期间,XX教育经费总投入为XXXX.XX亿元;XXXX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XXX.XX亿元,较XXXX年增加XXX.XX亿元,增幅XX.XX%,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化教育经费筹集制度得到进一步健全,教育投入总量大幅提升;各学段生均经费不断提高,各级政府投入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实现了两个“只增不减”。二是科技经费投入连攀新高。“十三五”期间,XX的研发投入强度与全国差距持续缩小。“十三五”期间,XX市研发经费支出保持快速增长,XXXX年达到XXX.X亿元,是XXXX年的X.X倍,年均增长XX.X%,超过同期GDP年均增速;XXXX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X.XX万亿,研发投入强度X.XX%。XX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X.XX个百分点,差距较XXXX年缩小X.XX个百分点。随着XX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XXXX年XX研发投入再创新高,全市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X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X%,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X.XX%,较上年提高X.XX个百分点,遥遥领先于全省平均水平,是排名第二的XXR&D经费XXX.XX亿元的X倍。
(五)人才贡献十分突出。XX人才工作成效显著,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为XX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产业优化转型升级提供了巨大的支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XX共引育各类高层次人才XXXX名,汇聚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人才XXX名,建立院士工作站XXX家;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倍增,XXXX年拥有各类科研人员XX.X万人,是XXXX年的X.X倍。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XXXX年专利授权量X.X万件、是XXXX年的X.X倍,技术合同成交额XXX.X亿元、是XXXX年的XX.X倍。信息工程大学邬江兴院士主持攻关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拟态防御颠覆式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科院过程所XX分所自主研制的“张力环航天燃料”和联合研发的绿色高能张力环燃料,推动我国新一代火箭运载能力大幅提升。
二、XX推进人才高地建设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XX大力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坚持把人才作为战略性工程来抓,持续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厚植人才竞争政策优势,为城市创新发展不断注入新活力。XXXX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产业升级,更好引领“新常态”发展,推出“智汇XX·XXXX聚才计划”。XXXX年,在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战略需求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推出“智汇XX”人才工程,初步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XXXX年,为抢抓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出“XX人才计划”,设立XX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举措。XXXX年,着眼激发城市活力,塑造“活力XX、青春XX”城市形象,锚定“X年新吸引XXX万青年人才”目标,启动实施青年创新创业行动,推出XX条青年人才新政。具体推进人才发展的举措如下。
(一)高点谋划,高位推动,全力锚定人才发展目标。XX坚持将人才高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组织部部长担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完善“一把手”抓“第一资源”领导推进机制。建立每季度例会制度,研究人才工作,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推动合力。用好绩效考核指挥棒,将人才工作纳入全市综合考评体系,让区县(市)和成员单位由“配角”变“主角”,构建“市县联动、条块结合”的人才工作格局。成立高层次规划团队,对标国内外先进城市,按照前瞻XX年、立足近X年,制定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五年行动计划,锚定“实现人才总量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X万家,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中心城市中提质进位”的五年发展目标,从功能布局、平台打造、人才成长、体制创新、要素保障等全方位布局、系统化推进,高标准推进人才高地建设。
(二)创新思路,创新载体,走好聚才用才新路径。XX大力转变“就人才抓人才”的传统观念,开拓出“以平台、机构、产业聚集人才,以事业成就人才、留住人才”的新路子。坚持远近结合,用好现有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中电科XX所等在X科研院所拓展研发项目、XX大学等在X高校“双一流”建设、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建成新型研发机构XX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XXXX家、独角兽企业X家,XXXX年以来,已引进各类人才XXXXX人落地XX。坚持大小平台结合,一手抓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功能提升,设立XX省(中原科技城)人才创新创业试验区,抢抓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机遇,实施以收入为参照的人才激励政策,聚集高端人才、优质项目,成功吸引华为、海康威视等XXX个重大项目入驻,落地高层次人才XXXX余名;一手抓XXX个小微产业园建设,提升完善智慧岛X.X“双创”模式并在全市复制推广,打造人才密集型中小企业承接平台、成长“苗圃”。坚持引育结合,结合“人人持证、技能XX”建设,规划建设职教园区,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新模式,每年培养技能人才XX万左右。深入实施数字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储备应用型大数据人才X.X万人,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推动相结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推进人才评价机制、选聘制度、薪酬制度改革,让人才的价值充分体现。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