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寒冷地区冬季清洁取暖的思考——来自四川阿坝的调研报告
1调研背景
国家对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问题高度重视。曾于2016年12月21日强调,推进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北方地区广大群众温暖过冬,关系雾霾天能不能减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农村生活方式革命的重要内容。要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的方针,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尽可能利用清洁能源,加快提高清洁供暖比重。随后,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取暖的指导意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年)》等文件,并安排中央财政支持北方“2+26”个试点城市开展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2018年又把汾渭平原的重点城市纳入中央财政支持的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范围。目前,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取得显著的成效,涌现出一批创新的模式和技术,对冬季清洁取暖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也越来越成熟。
长江经济带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沿线9省2市集聚的人口占全国的42%、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5%、民用建筑面积占全国的48%。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我国六大区域战略之一,中央、国务院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期以来,长江流域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普遍较低、热舒适性较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要求冬季取暖的呼声日渐强烈。从气候区看,长江经济带大部分处于夏热冬冷地区,但少数地区处于寒冷地区,如:四川省阿坝、甘孜,贵州省毕节、威宁,云南省德钦、邵通,江苏省赣榆、徐州等。这些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北采暖分界线(秦岭-淮河)以南,过去基本没有纳入采暖规划,当地居民没有享受类似北方传统集中采暖地区的居民采暖福利。在长江经济带冬季取暖呼声日趋高涨的大背景下,长江经济带寒冷地区居民如何解决冬季清洁取暖,更值得我们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长江经济带寒冷地区居民取暖情况,2018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调研组赴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就冬季清洁取暖问题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先后与阿坝州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局、机关事务管理局、交通局、财政局、统计局等政府部门及国家电网公司阿坝州分公司进行座谈,走访了马尔康市、红源县、黑水县等地区,考察了当地公共机构和城乡居民家庭的取暖设施以及光伏扶贫、水电站建设等项目,并与政府部门、企业、居民多次座谈交流,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
2基本情况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紧邻成都平原,北部与青海、甘肃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阿坝州辖马尔康、金川、小金、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汶川、理县、茂县、松潘、九寨沟、黑水等13县和市,219个乡镇(镇51个,乡168个),1354个行政村。幅员8.42万km2,户籍总人口约91万人,地广人稀。阿坝州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总人口中藏族占58.1%、羌族占18.6%、回族占3.2%、汉族占20.6%、其他民族占0.2%,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州也是革命老区,曾是红军长征途中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最多的地区。
阿坝州地貌以高原和高山峡谷为主。东南部为高山峡谷区,中部为山原区,西北部为高原区。长江上游主要支流岷江、大渡河纵贯全境,水资源丰富。西北部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时间漫长,年平均气温0.8℃~4.3℃。山原地带冬春寒冷,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随着海拔高度变化,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
阿坝州太阳能及水能资源非常丰富。2014年全州已对53处553万kW规模光伏电站进行了规划,目前已建成25万kW光伏电站;水能理论蕴藏量1933万kW,可开发量1400万kW,河流落差大,年发电小时长,发电成本低。
自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总体还相对落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5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5.04亿元,其中一产、二产、三产的占比分别为7.9%、50.3%和4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7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39元。
3取暖现状
长期以来,阿坝州公共建筑、城镇居住建筑、农宅的采暖都是分散式自行解决。据了解,目前全州通过小区燃煤锅炉集中供暖的建筑面积仅为5~8万m2,占全州采暖建筑面积的10%~20%,其他以电热、烧柴薪为主。也有少数单位正在示范新型清洁能源供暖技术,如阿坝州人民医院采用空气源热泵结合地下水源热泵的复合式清洁能源供热系统,阿坝州武警支队应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营房及办公建筑提供冬季供暖,但尚未全面推广。
调研组实地走访的马尔康市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属于国家生态保护区,面积6626km2,常住人口5.98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77.8%。马尔康市为高原峡谷地貌,海拔在2180m至5301m之间,具有“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冬季十分寒冷,全年低于0℃的天数平均为130d左右,城区一年中有近5个月需要供暖。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条件所限,马尔康市城区内没有统一规划的(集中)供暖设施,也没有供热专项规划,市区内老旧房屋在建设时基本没有保温隔热措施。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主要用电(电炉、电热毯)、烧柴薪、烧牛粪、烧散煤等传统方式采暖。然而,烧柴薪和散煤带来的大气污染物排放严重,给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困扰。
近几年,地方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要求清洁取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马尔康市正在计划建设城镇集中供暖工程,其中一期项目已纳入“十三五”规划,正在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申报2019年中央预算内补助资金,预计总投资1.3亿元,拟采用分布式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和低温空气源热泵系统相结合的技术方案,供热面积25.9万m2。
4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组发现,长江经济带寒冷地区的冬季取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1)采暖作为“民生基本保障”还是“生活品质提升”的定位不明确
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寒冷地区,冬季采暖应作为“民生基本保障”还是“生活品质提升”,定位一直不明确。从气候条件看,阿坝州属于高原寒冷地区,采暖应是居民冬季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处于秦岭-淮河以南,我国传统上未将这类地区纳入采暖规划,居民也没有享受类似北方地区的居民采暖福利。据了解,当地政府机构公职人员,多年前曾发放过冬季取暖费补贴,但近年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已不再支付职工取暖补贴。近年来,长江流域居民冬季取暖呼声日益高涨,而绝大多数属于长江经济带夏热冬冷地区,其冬季取暖的定位属于“生活品质提升”,而非“基本民生保障”,因此需要居民自行承担用于取暖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而属于长江经济带寒冷地区的阿坝州,显然不能与前述地区采暖的定位一样。由于采暖定位一直不能明确,当地居民采暖问题需要由居民自行解决,还是作为民生保障项目由政府承担或给予采暖费补贴,长期没有明确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