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主题人才(干部工作)古语集锦(20条)
2023-09-25 15:51:30 684

 

 

1.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

出处:明·李贽《答耿中丞论淡》。原文:“有德者隆之虚位,但取具瞻,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各从所好,各骋所长,无一人之不中用。”

释义:对真正有才华的人,不论出身和地位都予以重用。强调:要辩证把握年轻干部使用的快慢关系,不要太在意其出身、地位。

用法提示:李贽是明末的思想家、文学家,因为“不合时宜”,曾被视为“异端”,不过那只是在当时,他在后世的名气还是相当大的。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强调选贤任能,不应该在乎出身和地位,只要人品好、能力佳,满足职位的需要,行藏出处并不重要,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英雄不问出处”。比如,“高才者处以重任,不问出入。”我们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破除“唯一”标准,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与选拔制度,实现任人唯才、任人唯贤。

2.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出处:东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原文:“今方扫除强贼(寇),混一区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释义:功绩有人才方能建立,事业有人才才能发展。另一种解释是,功绩是凭借才能而成就的,事业是由于才能而扩展开来的,没有才能的人也不能被称为人才。所以,这两种解释都通,都是强调人才与才能的重要性。

用法提示:习凿齿是湖北襄阳人,因为东晋那个时候比较乱,所以他经常徘徊于外出做官与回乡隐居之间。闲居襄阳期间,习凿齿写了《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著作。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重在号召大家一起建功立业,不一定非要用在科技方面,而且这句话在重视人才与才能的同时,也强调了团结的重要性。比如,“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3.尚贤者,政之本也。

出处:战国·墨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墨子·尚贤》。原文:“倘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释义:崇尚贤能的人,是为政的根本。将“尚贤”提到了“政本”的高度。

用法提示:从某些方面来说,墨子的思想还是很“前卫”的。他打破了血统界线和论资排辈,认为崇尚贤能之人才是为政的根本,这包含了平等选拔和科学使用人才的思想,今天依旧适用。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的意思就相当于治国之要,首在用人,可以用来强调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对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重要性,后面的内容可以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具体措施。比如,“尚贤者,政之本也。”我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

4.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出处:西晋·左思《咏史八首》(其二)。原文:“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释义: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比喻:无能之人尸位素餐,有能之人不得重用。

用法提示:左思是寒门子弟的代表,他的诗赋自下而上,很能揭露时弊。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作为一种反常的社会现象,却一再出现。在公文写作中,我们用的时候要强调“引以为戒”,然后再从正面展开。比如,我们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目标,都更加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古有“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这个现象在今天绝对不能出现。

5.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徒有羡鱼情”也作“空有羡鱼情”。

释义: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比喻:求取官职而不得,只能徒然羡慕那些有官职的人。

用法提示:孟浩然赠诗的张丞相就是张九龄,当时他正任李隆基的宰相,可惜没过几年就被贬为了荆州长史,不过他也确实引荐了孟浩然。只可惜孟浩然散漫惯了,并不适合官场,最后还是回了他的山水田园。这首诗算是干谒诗中比较好的一首了——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作的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在自荐信中或者参加竞聘演讲的时候都能用上,类似于“毛遂自荐”。

6.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出处:西汉·刘彻《求茂才异等诏》。原文:“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释义:要建立不寻常的功业,必须依靠不寻常的人才。比喻: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用法提示:汉武帝的这篇文章保存在东汉班固的《汉书·武帝纪》中,而这句话的灵感则来源于司马相如:“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汉武帝当时就非常喜欢,二十多年后又在诏书中将其概括为“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公文写作中,这句话可以用来强调对人才,尤其是特殊领域的人才的重用,可以理解为“不拘一格用人才”。比如,“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功位相匹配,要能者居其位,要有贤才者居上,而非带“病”上任、无能占位。

7.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出处:唐·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原文:“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释义:如果起用东山谢安石来辅佐平叛,一定能为君在谈笑中扫靖胡沙。比喻:启用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必将事半功倍。

用法提示:安史之乱后,永王李璘出兵平叛,中途却想拥兵自立。当时正在庐山隐居的李白天真地以为自己一展抱负的机会到了,便下山做了李璘的僚佐,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便是那时所作。谢安石,就是谢安,他出山之后,为东晋打了不少胜仗。谢安和李白都是人才,只是作用不同,需要人尽其才。在公文写作中,这联诗可以用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或者用其所长、补其所短方面。

8.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

出处:唐·白居易《寓意诗五首》(其一)。原文:“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挺高二百尺,本末皆十围。天子建明堂,此材独中规。匠人执斤墨,采度将有期。”

释义:豫木和樟木一同生长在深山之中,七年之后自然知道哪个是豫木,哪个是樟木。比喻:真正有才能的人,终究会得到重用。

用法提示:豫木和樟木由于它们的生长特性,经常被放到一起进行对比。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载:“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还是树苗的时候,两种树没有什么分别,七年之后,才能看得清楚。在公文写作中,这个典故可以用于人才的培养,也可用于对人才的激励,以及交友等方面。比如,“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后知。”我们要更加深刻地理解干部成长路径中的新要求,更切实地推动政领导干部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9.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处: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原文:“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释义:试玉的真假还得三天,辨别樟木还得七年以后。比喻:任何的事物都要经过时间的检验,才能看清本来面目。

用法提示:这联诗的意思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类似,都是对人心的深刻总结。古人认为,要想辨别玉石的真假,需要用火烧三天;要想鉴别一块木头的好坏,要等到七年之后。在公文写作中,可以举一反三。“试玉”“辨材”如此,“识人”更是如此。人才重要,但是识别人才也同样重要。比如,“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干部成长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都会产生不同类型的选人用人标准,都会有对干部素质的不同要求。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出处:近现代·《沁园春·雪》。原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释义:数一数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比喻:对今天之局面的无比自信。

用法提示:“风流”,在古代是一个非常好的词,指一个人风采特异,才华出众,当时都用来互相恭维。如果现在说谁风流,那就不是恭维了,而是攻击。不过,风流一词用在古诗词里,基本上都是古意。在公文写作中,“今朝”一词可以“大做文章”,它指的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就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不负新的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比如,“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需要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同时,新时代也对社会各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