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以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勇于理论探索和创新而提出的重要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基因密码。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曾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其中,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同这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习惯和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是科学管用的理论,也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算真正意义上开放发展的理论。
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这次主题教育总要求的“重实践”要求时指出,“就是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谈到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目标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人民性的双重维度去理解“两个结合”内在逻辑,对于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华丽蝶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继任者们始终脚踏实地,始终扎根实践沃土,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鲜活的理论指导实践,又在火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出更加鲜活的理论,如此反复,不断循环,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是中国共产内较早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人。1938年,在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精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我们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而且创造了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