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档案审核的专项任务来临时(譬如大批量动议干部或者专项审核等),可能需要在短时间审核大批量的档案,可能是xx本,也有可能是几十本,甚至几百本。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按照平常的审核效率,可能就耽误工作开展了。
一天下来,您能审核几本档案?
x本?
xx本?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审核至少xx本起跳,有时候一天xx本都没问题,当然,审核时间是指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内,不需要加班,而且审核的准确率高达xx以上。
我留意一下她的审核办法,总结起来一共有六步,觉得非常有参考价值:
一、抓重点
档案审核分为入职审核,任前审核、专项审核等等,每一种审核要求都不同侧重点,以任前审核为例,主要审核是否有专项审核认定、三龄认定是否准确,档案是否有涂改造假,重要材料是否缺失,有无影响提拔的情形。
仅此而已,其他不影响提拔的小细节,可以选择性忽略,这样审核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
二、有方法
审核档案很讲究方法,以审核三龄为例子,最笨且有效的办法就是,出生时间重头到尾翻一遍,看看有无涂改造假,是否一致,参加工作时间翻一遍,入D时间又翻一遍,学历学位再翻一遍,工作经历最后翻一遍,看看是否一致,这样下来,一本档案至少翻x遍以上。
但是聪明的干部,会将最早记载出生时间、首份参加工作时间、入D支部大会通过时间,三个时间抄下来(因为95%情况下,这三个时间就是认定的时间),然后逐份材料审核,校对三龄,看看有没有不一致的情形,这样只需要翻一遍即可,不用翻五遍那么费时间。
当然还有其他审核的小技巧、好方法,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三、会联想
1.看到D员身份,您会想到什么?
档案内必须要有入D志愿书、入D申请书和转正申请书
2.看到研究生学历,您会想到什么?
必须要有大专或者本科生作为前置学历,档案内必须有大专或者本科的学籍材料。
3.看到干部跨区域调动,您会想到什么?
必须要有转任审批表,或者交流表。
4.看到干部提拔、重用,您会想到什么?
必须要有干部任免审批表、考察材料,甚至任前审核登记表。
5.看到干部聘了副高职称,您会想到什么?
档案内必须要有副高级以上的职称。
看到干部提拔,还会联想到年限够不够,学历够不够;
看到入D志愿书,还会联想到程序得不得当,预备期是否满一年,是否未满xx周岁入D等等。
四、列清单
《xx》一书里面有一个故事,一张手术清单,让原本经常发生的手术感染比例从xx%下降到x。同样,如果审核档案也有一张清单,只要对照清单,可以大大降低审核的出错率。清单我就不列举了。
五、够专心
这一点非常重要,我的那名朋友之所以一天可以审核如此多本,主要是一天下来,她只需要干这个活,没有其他工作的干扰,所以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路也非常清晰。
审核档案最让人无奈的是:审核档案到一半,突然被一个业务打断,待办理完毕后,审核的状态被打乱了,又得从头看一遍,效率极低。
六、唯手熟
《xx》:“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当然,要达到如此高效和准确的效果。除了不断刻意大量练习、不断熟悉审核套路和方法,做到看到一个问题,很自然地敏感感觉出存在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隐患,这样想不快都难。
真正的高手,只需要看档案的目录,就可以对档案是否存在问题作出判断,而且八九不离十。
档案造假是影响干部提拔四大因素之一(其它三个分别是:档案内容是否真实,档案材料是否齐全,是否完成档案专审),档案造假也是最严重的一种情形。
一、什么是档案造假?
指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采取篡改、伪造等手段,造成干部信息失真失实的行为。
档案造假,动机是以谋取利益为目的,手段是通过篡改、伪造材料实现,后果是造成干部信息失真失实。
二、档案造假都有哪些情形?
(一)恶意篡改档案材料
1.故意篡改出生时间、参加工作时间、入D时间、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干部身份等材料。
2.故意篡改中国共产DD员或者民主D派、学历学位、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材料、招录用、考核考察、提拔任免等材料。
(二)故意伪造材料
为了某些利益,通过各种手段伪造出虚假的材料,并归入个人档案,比较典型的有学历学位、参加工作、D团关系、职务职称材料等。
(三)擅自抽取、撤换、添加、销毁档案材料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干部查借阅档案期间,由于档案利用人员可以直接接触到档案,容易存在以上擅自抽取、撤换、添加、销毁档案材料风险。
(四)冒用、顶替他人身份等材料,在入学、入伍、招工、招录等方面谋取不正当利益
如盗用他人的高考资料和高考档案,顶替他人上学、工作。又或者冒用他人的学习经历、工作经历进行招录,并顺利进入体制,谋取到不正当利益。
三、档案造假辨别办法
(一)档案内的关键信息被涂改的严重,尤其是手写的材料。
(二)档案的三龄两历一身份信息是否逻辑存在问题,如哥哥年龄比弟弟还小、不满xx岁参加工作、xx年代入D,却出现科学发展观甚至新时代有关理论。
(三)档案内的信息混乱,如同一个时期,在不同学校上学,有多个身份;档案内,同一个人,父母的名称和年龄都不一样,甚至有三个以上不同父母名称。
(四)档案内的纸张不一,字迹不一,有可能是抽取、替换、添加关键材料,导致纸张或者字迹与原材料不一致。
(五)材料样式(制式)不一样,如上学时是xx学院,但档案内的毕业证书盖章却是xx大学,20xx年入D,但《入D志愿书》的版本却是20xx版。
(六)档案材料不完整。如仅有毕业证复印件,缺少关键的学籍材料,又如入D志愿书只有预备期的信息,缺少转正的材料。
每次给人事干部讲干部人事档案材料造假情形,我都很喜欢讲这两个例子:“真的假材料”与“假的真材料”。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