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繁荣江海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专题建言献策会发言材料汇编(5篇)
2023-09-25 15:11:41 683

 

 

 

2.关于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6

3.关于推进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水工遗存保护的建议8

4.发挥公益书房作用 打通阅读“最后一公里”12

5.关于大力弘扬慈善文化  打造“慈善之城”的建议16


 

 

“农家书屋”工程是2007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央文明办等8家单位联合发起实施,解决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民心工程。但在实际运营中,许多农家书屋却逐渐沦为仅供参观的场所甚至干脆一锁了之,存在文化氛围淡薄、主动宣传不强、服务质量不佳等情况。

一、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家书屋的建设缺乏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自2020年起,江苏就不再下发相关文件、划拨经费,农家书屋的购书费用由所属区文旅局解决。在有限经费下,“论斤称书”的采书形式能尽可能多购入书籍充实农家书屋的图书册数,但图书往往缺乏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

(二)农家书屋的建设权属混乱、多头管理。农家书屋的主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以后,相关职能划归于新闻出版局,农家书屋的采购、培训、考核等工作都属于县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但实际日常管理却是由所在社区、村委会负责,办公资产属于街镇、村居的国有资产,硬件设施难以跟上,且缺乏专门的人员编制和经费,不利于书屋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娱乐方式多样化、知识获取网络化、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农家书屋对村民丧失吸引力。互联网和职能手机在农民群体中大规模普及,农村居民获取农业知识和娱乐的方式逐渐从线下转到线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使农村逐渐“空心化”,留在农村生活人群的以老人、少年儿童为主,除了学生,其他群体对实体书的需求较低。

二、农家书屋应该具有的服务功能

新时代的农家书屋应该着重拓宽农家书屋的服务功能,既要把人吸引进农家书屋,也要让阅读走出农家书屋。

(一)发挥农家书屋充实“留守儿童”课后学习的服务功能。比如在海门区悦来镇,35个农家书屋均设置了“史学习教育专区”,当地的老员、老退伍军人通过“传帮带”形式,为青少年连上20多节史课,颇具效果。“双减”后海门区部分乡镇小学放学时间延长到下午五点半左右,将农家书屋建设成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课堂,让书屋架起关爱留守儿童的爱心桥梁,无疑是解决留守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良好方式。

(二)发挥农家书屋丰富“空巢老人”精神世界的服务功能。农村老人群体文化程度低,农家书屋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充实生活的好去处,不仅提供阅读服务,也可以引进健身运动、农业培训、的方针政策宣传、普法解答等文化活动,为打通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助力。

(三)发挥农家书屋提升农村文化水平、重塑文明乡风的服务功能。文化活动具有娱乐身心、提振精神、提高文明素养的特殊功能,农家书屋可以提供场所和服务,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引导乡村人民重塑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提升农村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丰富农家书屋功能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农家书屋奠定服务基础。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是农家书屋能够良性发展的关键。当前农家书屋的建设经费不足,亟需上级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对各地农建书屋的建设投入,明确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避免交叉管理。对农家书屋的考核,不再唯“量”论成败,要求新购图书内容尽可能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农家书屋管理员尽可能要求村居工作人员兼任,保持稳定性。

(二)加强资源共享和合作,为农家书屋丰富服务内容。一是政府通过购买社会力量服务,招募社会志愿者,将农家书屋作为校园教育、技能教育功能的补充。建议引进公益阅读志愿服务机构,定期组织试点村居的少年儿童开展阅读引导活动,引入情景阅读等新形式的教育手段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二是获取图书馆的专业力量介入,建议充分发挥县级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和作用,在各书屋间进行图书流转,使适合农民和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阅读的图书在乡村有效流动起来,提高图书利用率。三是鼓励新乡贤和社会组织的投入,联合各地文化馆、剧团、社会团体送文艺演出和培训进乡村,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世界,以此发挥农家书屋作为“百姓大舞台”的作用。

(三)积极推进数字资源建设,为农家书屋拓宽服务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居民会更倾向于网络化阅读。建议通过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与县级图书馆资源联动,加强农家书屋的数字网络建设,保证数字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从而为村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为乡村文化建设服务,让其真正成为农村居民“家门口的精神乐园”。

(四)建立宣传和服务长效机制,为农家书屋提升服务质量。农家书屋的服务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工作,要根据每个村的特点“一村一策、一屋多用”。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要而诞生,在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主动宣传运营、咨询农民需要、发动农民参与、吸引农民加入、欢迎农民监督。充分尊重农民、贴近农民、满足农民,这是农家书屋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满足我国社会各界文化需要和广大群众精神需求的新兴业态,以及新时代突出的人文亮点和重要的经济支点。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文化数字化及数字产业集群战略,文化创意产业逆势飞扬,迎来蓬勃发展新机遇。目前,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大生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成为推动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在产业升级、创意创新氛围营造、城市景观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汇集融合文化创意企业孵化、高端文化艺术展览、时尚潮流理念展示、文化创意产品发布、个性化生活派对、特色旅游观光等多重功能,在全市范围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生态体系,成为支撑我市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但在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文化创意园区仍然存在同质化发展趋势加剧、部分园区缺乏空间创意、运营模式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协同发展理念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园区差异化发展,推动企业有效集聚成链。不断推动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质增效,鼓励转型升级建设成一批园区主题鲜明、企业集聚效应明显的文化创业产业园区,形成关联企业集中布局、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文创资源集约利用整体发展格局。

(二)优化文化创意市场主体,形成龙头带动效应。引导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围绕主题特色,培育1-2家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在行业细分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加大对园区双招双引政策支持力度,瞄准龙头企业的供应商、主要客户进行精准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争“做优一园,做强一链”。

(三)培育特色文化创意品牌,打造新消费场景。制定文化创意品牌培育计划,引导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围绕主题特色,通过举办系列公益文化艺术活动、免费提供文化设施与文化设备等方式,提升区域文化氛围,提高园区品牌辨识度,提升群众文化素养,培养群众文化消费习惯,增强群众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四)驱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促进区域融合发展。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意创新与城市更新有机融合,以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推动有条件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商圈、街区融合发展,引导形成“文化创意街区”发展趋势。

 


 

 

江苏是大运河河道路线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水工遗产最丰富、列入大运河世界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大运河南通段被称之为通扬运河,它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水工文化根基,历史的千年沧桑,孕育出南通丰富而深厚的运河水工文化遗迹。南通的运河水工文化遗存包括刘陈河、东海徐夫人墓、新河桥、镇海关帝庙、李方膺父子墓、桅杆老岸与沉船等,保护利用运河历史水工遗产,建设好南通运河文化公园,这对我市文化强市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要突出运河水工遗产的价值、理念、精神、智慧,运河文化要重新活起来不但活在文化上,更重要的是活在生产、生活、家园和人们的情感上。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