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条硬核经验:让你为写材料付出的努力更有效
2023-05-30 21:10:02 699

最近,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标题挺长——《“最美大学女校长”刷屏,颜值惊呆网友:人的努力,可以有多可怕?》。文中以汕头大学现任女校长姜虹教授等成功人士的成长史为例,说明了一个人该如何努力,才能走向成功、收获成功。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想: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努力≠成功。为什么有的人很努力,可就是没有成功呢?除了天赋,除了机遇,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以写材料为例。通常,我们会用这么一些要素来衡量一个人的努力程度:

——时间。看起来,时间付出与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我们写材料,“5+2”“白加黑”是常态。你就是再能写,查资料也好,打字也好,总需要时间吧?但是,写材料还有个效率的问题。同样写一个材料,有的人三下五除二就写出来了,甚至一气呵成、倚马可待;有的人则半天写不出几行字,出工出力不出活,就算出了活,也只是交得了差而已,文章出不了彩。抛开写作水平不说,这就涉及到时间利用效率的问题。事实证明:浪费的时间≠努力。

——数量。要把文章写好,必须多写多练。从这个意义上说,写的种类之多、篇数之多与努力程度是成正比的。但也不尽然。有的人天天都在埋头苦写,写的年头不短,产出的材料也不少,但采用的不多,写作水平进步也不大,原因就是有数量没质量。这样的写作,其实是“写而不作”,更多的是在搬运文字、组装文稿,属于“劳动密集型写作”,附加值不高。这就说明:低水平的重复≠努力。

由此看来,要把材料写好,不努力不行,只是努力也不行,还必须注重效率和效力,避免“无效努力”,减少“低效努力”,追求“高效努力”那么,哪些写作行为属于“无效努力”“低效努力”,怎样的行为才是“高效努力”呢?

在写材料上的无效努力,从结果导向看,就是写出来的材料得不到采用。究其原因,可能性最大的就是行文方向不正确。我经常说:“方法不对,干活很累;方向不对,一切白费。”写材料的时候,无论运思还是行文,如果一开始方向就错了,往下怎么写,做的都是无用功。

在写材料上的低效努力,就是效率低、效果差,努力程度与写作质效不成正比。写作质量和效率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状态和水平,与准备工作是否充分也有很大关系。态度决定状态。从写作态度来看,赶鸭子上架,心不甘情不愿,难免精神懈怠、消极应付,这样的“被努力”甚至是“伪努力”“假努力”,效率和质量是上不去的。从写作水平来看,写作能力是“外功”,业务能力是“内功”;写作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写作方法、写作习惯、写作经验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哪方面有短板,都会降低写作效率、影响材料质量。

讲了这么多,到底怎样才能让材料写手们付出的努力更有效?回首走过的路,我梳理出这么10条“硬核”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验1:磨刀不误砍柴工

这条经验,出自一个典故,说的是有个老农为了教育孩子,让两个儿子去砍柴,给了他们每个人一把钝刀子。大儿子很勤快,一大早就上山了,不停地砍呀砍,可一整天下来,只砍了一小担柴。小儿子很聪明,先去邻居家借磨刀石,磨了一上午的刀,然后只用半天时间,就砍了满满两担柴。这就说明:只要准备好工具,掌握正确的方法,做事就可以事半功倍。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封建社会把文职官员、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我们现在称为“笔杆子”。刀也好,笔也好,都是工具。工具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使用工具的人。

写材料的人,不仅要常磨刀、勤磨刀,让手中这把刀笔越磨越亮、越磨越利,甚至要像武侠小说中写的那样,把刀当作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人刀合一,这样才能在需要出刀的时候,随心而发,如臂使指。

虽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也许在你磨枪的时间里,别人已经把活儿干完了,或者领导根本等不及你把枪磨好。

所以,真正努力的材料写手,都是时刻准备着,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为写材料做准备。平时不仅要磨好刀,还要常练刀,随时握刀待战,这样写时才能快刀斩乱麻、快笔出美文。

经验2:十分材料三分学、三分想、三分写、一分改

这条经验,和上一条经验具有一定的承接性,都涉及到时间和精力分配的问题。“磨刀”的时间,就是学习、练习、储备的时间,就是吐故纳新、加油充电的时间,就是扩大大脑内存容量、更新操作系统、提高CPU处理速度的时间。“刀”磨好了,面对“砍柴”的任务,也不能提刀就砍,要先琢磨一番怎样砍才能省时省力、又好又快,这方面花的时间和精力,再多也是值得的。

如果写一个大材料,或是对所写内容不够熟悉的材料,我会把六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动笔前,其中三成左右用于“学”——收集和学习与所写事项密切相关的红头文件、领导讲话、经验材料、统计资料、调研报告,以及与所写材料类型相似的文稿,等等。这和平时的学习不一样,属于“加强型”,目标更明确,内容更聚焦。还有三成时间和精力是用于“想”,也就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直到形成自己比较满意的思路框架或写作提纲。到了真正动笔的时候,用于“写”的时间和精力,大致只占三成。最后,再把一成左右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改”。

这个3:3:3:1的分配比例,是大致比例、参考比例,不是绝对比例、固定比例。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材料写作的难易程度、对所写内容的熟悉程度等,作出灵活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我主张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和“想”上,在“写”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要多于“改”,否则就会造成时间上精力上的浪费,降低努力的效力。

经验3: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

写材料,常常是受命写作,受命于谁,写作的思路就要服从于谁,文章的风格就要适应于谁。这时候,需要的不是“我手写我心”,而是“我手写领导心”,需要从领导高度想问题,用领导眼光看事物,从领导职责谋工作,按领导风格落文字。如果动笔之前不能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写出来的材料不合领导心意,一切努力都是无用功。

当然,“由东”并不意味着自己就没有发挥的空间,没有一点儿自主权。常言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由东”与“由我”大致就是这么个比例。

经验4: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这句话,可以说是“生活哲学”,讲的是做事情要把握规律、顺应趋势、掌握方法。

与此相似的,还有“横切牛羊竖切猪,斜切鸡顺切鱼”——这也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俗语,说的是不同肉食的切法。

“劈法”也好,“切法”也罢,都离不开一个“法”字。正确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省时省心省力气,无论写材料还是干工作,都是如此。

写材料,有大法无定法,内容常变、形式常变而一般规律不变、基本章法不变。所以,写材料的时候,不要急着动笔,一定要先把写作思路这个劈柴的纹路搞清楚。思路清晰,思维连贯,行笔顺畅,文稿自然如行云流水,否则难免磕磕绊绊、写写停停,甚至不得不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经验5:不怕材料写不好,就怕材料不对路

材料对不对路,既要看是否符合写作规律、行文目的,更要看是否符合领导意图、领导风格。

避免材料不对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是拟好提纲再动笔,这对材料新手来说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防止思路跑偏。在草拟提纲上下的功夫越足,行文的质效往往就越高。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