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是全国唯一全域处于秦岭保护区的地级市,属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和水质保育区,是“国之大者”的首提之地,肩负着守护秦岭中华祖脉的重任,曾面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困境。近年来,商洛市以全国首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生态颜值-特色产品-优质商品-多元价值”的转化路径,让森林覆盖率70%、空气优良天数340天以上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动能,2024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6.0%,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23.2%、25.2%。
商洛,这颗深嵌于秦岭褶皱的翡翠,虽生态底色丰盈,却深知绿水青山不会自然转化为金山银山,需要一场从“被动守护”到“主动经营”的深刻变革。
钢铁手腕护绿脉。商洛牢记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殷殷嘱托,紧紧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重大责任,亮出查事先查人、查人深查事的“双查”机制利剑,常态化整治秦岭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五乱”顽疾,累计侦办涉秦岭案件125起,移送起诉31件36人。通过重拳整治,持续推进“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0%,12条主要河流26个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林长制、河长制考核连续多年蝉联省级优秀,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年均保持在340天以上,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9%,“商洛蓝”成为全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气象加持织绿网。为全面摸清秦岭生态环境气候,进一步筑牢秦岭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商洛积极向中国气象局争取设立中国第26个国家气候观象台-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立体整合39个国家气候站、56个负氧离子监测站、87个景观监测点以及20套大气成分分析仪,共同组成“一站多址、点面结合”秦岭生态气候系统多圈层观测站网,动态捕捉每立方厘米5577个负氧离子的流动轨迹,持续产出从木耳种植气象指数到云海出现概率预报、从碳汇监测到流域生态补偿核算等11类63种服务产品,形成覆盖森林、水体、大气的生态监测“一张图”。
全域焕新展绿颜。商洛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引领,聚焦整治城市违建乱象、提升城市颜值和品质目标,分年度开展“两拆一提升”、四精城市、四好城市建设,对全市所有1112个居民小区开展环境整治,累计拆除违建腾挪的1100亩土地现已蜕变为城市绿肺,曾经淤塞的河床通过河流沟峪和水生态修复治理重现清流,城市更新经验被住建部全国推广。同时,创新开展“干净商洛”和秦岭山水乡村建设,全域实施“五治一提升”,创建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34个、秦岭山水乡村300个、和美镇区86个,打造民宿集群70个,推动“乡村变景区、农房变民宿、农产品变商品”,商洛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之都”,朱家湾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乡村从“脏乱差”蜕变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生态画廊。
生态颜值是商洛的底色,而让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需要一场从“自然馈赠”到“价值发现”的智慧探索。
山地精粹出珍品。商洛充分利用自身气候多样、生态优良、资源富集、具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的先天优势,聚焦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放大“小木耳大产业”示范效应,统筹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食用菌、葡萄酒等,积极引育红仁核桃、三文鱼等特色品种,形成“菌果药畜茶酒渔”特色产业体系,97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茶叶、镇安大板栗等4个农产品入选第二批全国“气候好产品”,食用菌、冷水鱼等7个特色产业规模位居全省之首,商洛果蔬进入沪粤港澳市民餐桌,11个品类的秦岭特产入驻澳门联丰超市,看似不起眼的“山地货”已成为餐桌上的“香饽饽”。
矿藏重生化新材。商洛立足矿产资源开发因秦岭生态保护受限实际,围绕钒、钼、铁等61种富集矿产资源的开发,通过矿业规模化、绿色化、延链化、数字化、安全化“五化”转型发展,“吃干榨净”尾矿资源,推动矿业转化为新材料,让“工业垃圾”转化为绿色建材,累计建成尾矿综合利用项目128个,培育发展尾矿综合利用企业95家,每年可消耗尾矿2000万吨,79座尾矿库从生态隐患变身“城市富矿”,资源诅咒在循环经济中被破解。同时,充分利用落差合理、水资源丰富等比较优势发展新能源及储能产业,陕西省首座、西北地区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镇安月河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柞水曹坪、山阳色河和丹凤鱼岭等3个电站正加快推进实施,未来全国最大的抽水蓄能电站集群将在商洛崛起,为工业经济注入绿色动能。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