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建院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5-10-29 09:10:04 678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以下简称“地研院”)建院70周年。

70年来,地研院从1955年的重工业部地质局矿物检验所蹒跚起步,历经多次搬迁、易名和隶属关系调整,再到2020年完成公司制改制,每一次变革都主动求新求变,每一次调整都坚守资源报国的初心、扎根有色主业。正是这份坚定,成就了地研院70年的持续发展。

一是D建创新有亮点,引领发展有方向。近年来,地研院D委贯彻全面从严治D要求,积极推进“D建与业务工作双融共促”的创新实践;在重大项目攻坚中,D员干部冲锋在前;在体制机制改革中,D组织把握方向;在科技创新突破中,D员骨干勇挑重担。在地质人才培养中,形成一支专业齐全、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为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在D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中,“因院制宜”开展D建创新课题攻关活动,把强化D建引领与新时代对地质工作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与全院业务项目、标准建设、服务平台结合起来,推动D建工作与地质调查工作同部署、共推进,凸显地研院D建与业务融合特色,筑牢根基、凝聚力量、推动发展。

二是技术创新敢闯“无人区”,领跑行业前沿。地研院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引擎”,在核心技术上不断突破,打破了一项又一项行业壁垒:在物探领域自主研发20余项装备,从动力三角翼航空磁测系统到高精度井中三分量磁测系统,从UFO-CS铯光泵无人机航磁系统到TEMS-3S瞬变电磁探测系统,从“经验找矿”到“AI找矿”,一款款创新装备的推出,为我国矿产勘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创新贡献。

三是科研勘查结硕果,夯实资源底气。70年来,地研院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国家科技攻关荣誉项目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4项,拥有10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110余部学术专著。特别是在科研勘查实践中,地研院始终扮演着“先行者”的角色,承担“六五”至“十四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74项,在成矿理论、找矿技术、矿产勘查等方面不断突破,累计主导探获铜、铅、锌、钼等有色金属资源储量数千万吨,金、银贵金属资源储量千余吨。

四是生态地质开新局,服务行业绿色发展。在生态地质领域,地研院积极探索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技术经济”三位一体综合调查路径,形成地研院系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作方法和流程体系,推动地质工作与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相关流程方法充分运用在黄柏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地质调查、承德地区生态地质区划体系构建等工作中,为绿色矿山建设、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

五是全产业链布局,塑造品牌优势。在产业发展上,地研院积极探索“科研—勘查—开发”一体化特色发展之路,构建起覆盖地质科研、矿产勘查、生态地质、矿业咨询、资产运营的全产业链布局。不断拓展境外地质业务,在坦桑尼亚汉得尼金矿、智利月亮山铁铜矿等项目中实现重大找矿突破,“走出去”成效显著。

六是发挥分会平台作用,提升服务行业水平。在服务行业上,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绿色评价研究中心、地质矿产分会等“六大平台”的联动协同效应,精心组织行业活动,广泛开展交流合作,跟踪研究行业变化,聚焦问题、建言献策,有效塑造专业品牌。牵头编制多项团体标准,深入推进有色地质数据库建设与共享,建设首个“地质云有色”行业节点,初步建成地质信息化和快速调查评价两大体系,行业咨询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促进有色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