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D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延安产业化程度不高,资本市场发育不足,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与高质量发展需求不完全匹配,加快补齐现代金融短板,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时代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延安“一六四”工作布局突破起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市金融业紧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金融政策,深入践行“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充分发挥金融的杠杆和保障作用,扩大信贷总量,创新金融产品,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金融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
规模总量平稳增长。20XX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XX亿元、增长4.8%,占第三产业的12.24%,占GDP的3.5%(全国19.8%、全省4.8%),上缴税收XX亿元,占全市税收总额的0.67%。银行业资产总额XX亿元、增长7.12%,实现利润XX亿元。各项存款余额XX亿元,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9.94%,增速高于存款增速4.88个百分点。保险业资产达到XX亿元、增长10.15%,实现保险费收入XX亿元、增长10.35%。证券业交易总额XX亿元,融资服务能力稳步提升。
组织体系日益健全。全市拥有中省驻延银行业金融机构13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国有商业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2家,城商行4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17家,其中农合机构13家,村镇银行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464个,从业人员达到6226人。新型金融机构加快聚集,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31家;保险公司35家,其中财险19家,寿险16家;政府融资性担保公司13家,证券营业部4家、期货公司分支机构1家、典当行7家、交易所1家、基金公司2家,初步构建了以银行、保险为主,证券、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地方金融服务体系。
服务经济提质扩面。聚焦城市建设、产业、项目等重点领域,加大投融资授信力度,支持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从贷款主体看,国有控股企业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11.41%,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58.30%;民营企业(包含私人控股、外商、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25.84%,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2.48%。从贷款领域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43.78%,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1.38%;房地产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1.29%,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10.77%;涉农贷款余额XX亿元、增长12.55%,占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的43.87%。从地方金融组织看,各类赔款给付XX亿元,保险密度XX元/人(全国XX元/人、全省XX元/人),保险深度2.29%(全国4.1%、全省3.18%);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保余额XX亿元、增长25.56%;小贷公司贷款余额XX亿元,典当行贷款余额XX亿元。
资本市场方兴未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大力提升直接融资比重。2023年市属国有企业债券余额XX亿元。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行各类债券融资1248.7亿元,债券融资正成为全市直接融资的主力军。扶持培育有潜力企业挂牌陕西股权交易中心,累计挂牌企业231家(成长板176家,科创板45家,交易板10家),助力企业
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深入推进普惠金融,2023年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46898户,较上年增加11419户,平均利率4.9%。加快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四贷促进”金融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建立延安智慧金融服务平台,打通16个市直部门34大类586项3672万条政务数据,对市场主体进行全方位信用评级,已注册上线市场主体8269户、金融机构50家,搭建起银企高效便捷互助平台,累计撮合融资XX亿元。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加强对融资平台贷款监测,穿透监管房地产领域风险。积极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强化现场和非现场检查、行业年审,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不断规范企业运营。
总体来看,全市金融业以服务实体为己任,围绕重点调整优化金融供给,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供血”能力进一步提高。但横向比较,我市金融业仍发展不足,直接融资比重较低,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率不高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