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协助做好北京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我们高度重视,积极开展调研工作,从促进全市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大局出发,聚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业对外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按照“把问题找准、把形势搞清、把建议提实”的工作目标,认真听取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经信局、市金融监管局等相关部门情况介绍和工作建议,并进行实地考察,形成本调研报告。报告全面总结了全市金融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金融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前瞻把握“十四五”时期发展形势和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从国际看,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格局面临重大调整,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近代以来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全球经济产业进入加速变革阶段,特别是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使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从国内看,“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提质增效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金融业赋能。从北京市看,北京市进入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都“四个中心”定位、“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城市副中心等重大战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将逐步释放,需要金融业形成强力支撑。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金融监管成为新时期全市金融业发展的新要求。2017年,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要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体系。20XX年,在中央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要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国际看,全球金融市场面临较大风险。一方面,国际金融风险长期持续累积,全球杠杆水平持续增高,20XX年全球债务总额达到XX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是20XX年的2.8倍,是当期全球GDP总量的3倍,远远超过国际公认的150%警戒线水平。
从国内看,国内金融去杠杆任务艰巨,实体经济杠杆率高企。截止到20XX年末,中国包括居民、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实体经济杠杆率达245.5%,是2008年的2.57倍,增速达全球同期的两倍多。
从北京市看,在外部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北京的内部金融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一是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内生型金融风险也会不累断累积。二是随着区域金融对内对外扩大开放,输入型金融风险会对北京金融稳定构成新的挑战。三是非正规金融领域风险仍旧较大,根据《中国互联网金融年报20XX》,截至20XX年末,北京P2P网络贷款余额约为XX亿元,规模占全国约1/3,排名第一。四是房地产市场的累积风险还有待进一步释放,北京个人住房贷款规模增幅继续扩大。截至20XX年末,北京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XX亿元,且同比增幅提高2.4个百分点。
“十三五”期间,全市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首都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战略支柱地位更加巩固。截至20XX年底,全市金融业增加值XX亿元,已与上海市持平,较20XX年的XX亿元增长了66.7%,年均增长率为13.7%;金融业贡献度大幅提升,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8.5%,较20XX年的17.1%增长1.4%,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8.8%,是对全市经济拉动最明显的行业。金融业税收总额大幅提升,20XX年上半年,全市金融业完成税收XX亿元,同比增收XX亿元,增幅8.5%,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55.2%,成为全市税收收入的支柱行业。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加大金融开放力度,金融机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累计吸引272家金融机构落户,注册资本规模合计XX亿元,同期法人机构数量增加110家,总部企业增加525家。截至20XX年底,全市各类持牌法人金融机构总部超过800家,资产总量超过XX万亿元,占全国50%以上。引入了一批国际国内头部金融机构,金融街目前拥有外资金融机构121家,其中16家为《财富》世界500强上榜外资机构的境内机构。
一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区有积极进展。集聚“一带一路”金融发展战略资源,吸引并服务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中非基金等一系列由我国主导的国际金融组织和投资基金在北京落地,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大本营。初步搭建起服务“一带一路”政金企交流平台,推动在京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海外发债、境外上市等多种途径服务“走出去”企业融资。二是支撑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成效显著。紧抓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机遇,制定北京服务金融扩大开放工作方案,梳理形成3类18条举措28个具体项目,先后支持瑞银证券成为国内首家持股比例达到51%的外资证券公司;支持华泰保险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中外合资保险集团;服务VISA、Master申请银行卡清算许可;服务诚通基金、瑞银证券、凯雷投资、施罗德投资等4家机构申请QDLP试点资格;研究制定“金开十条”,探索金融监管“沙盒机制”,服务国家金融扩大开放。三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果。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构建,以北交所为发起方之一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平稳运行,北京各大主要金融机构服务京津冀组织创新、产品创新不断深化,支持非首都功能有效疏解力度不断增强,建立京津冀区域金融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四是金融业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执行北京市营商环境政策基础上,推动政务服务向“政务服务+专业服务”转变。建成北京I客厅,打造开放、多元、智能的金融服务空间,满足金融监管机构政策信息发布解读、金融机构间学术交流研讨等功能需求。打造《北京观察》内刊,为相关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参考、决策参考及智库服务。
落实中心定位,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在京建设。作为国家级金融监管机构所在地,北京积极为中央金融监管部门及派出机构做好属地服务和保障工作。2018年北京金融街服务局组建以来,立足服务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建设,承担综合服务、整合资源职能,服务水平全面提升。落实文化中心定位,实现文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落实《关于促进首都文化金融发展的意见》,支持金融机构设立文化发展专业部门,创新文化金融服务产品。民生银行、北京银行等银行对行内文化金融业务部门进行全面调整,工商银行近三年文化旅游行业贷款平均增幅超过30%,贷款余额实现“五年翻两番”,对文化产业融资余额超过2400亿元,成为国内支持文化产业融资余额最大的商业银行。落实国际交往中心定位,提升首都金融国际影响力。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北京稳步实施,北京成为中国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重量级国际金融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等一批国际金融合作组织在北京设立。全球各大金融机构均在京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代表处,目前全市外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160余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200余家。北京论坛、国际金融博览会等国际金融交流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北京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交流与合作平台。落实科技创新中心定位,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就。推进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金科新区”);在北京和中关村之间的北展地区建设“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推动重点楼宇改造升级,构建起“产学研用资”金融科技生态,北京金融科技研究院、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和保险科技联盟相继成立。
在股票市场方面,北京拥有继上海、深圳之后的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新三板),三个市场共同构成了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在债券市场方面,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债券发行定价中心。在保险市场方面,北京地区保险密度、保险深度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截至2019年底北京地区境内上市公司346家,总股本XX万亿股,占全国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的38.73%,居全国第一;总市值XX万亿元,占全国26.67%,居全国第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