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市城市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融资化债调度中心主任、XX城发高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20XX年,在江苏调研时指出: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但是没有停滞不前,还提出这样一些赶超目标,难能可贵。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的劲头,我想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超越。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昆山,又称“鹿城”,东临上海、西依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市域面积931平方公里,总人口超300万人。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财政收入XX亿元,连续18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昆山产业基础雄厚、产业链群完备,拥有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含昆山综合保税区)、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园区,江苏省花桥经济开发区、江苏省昆山旅游度假区2个省级园区,打造了XX亿级的电子信息、XX亿级的装备制造等X个千亿级以及6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744家,上市企业46家,科创板8家,海内外院士项目105个,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154名。集聚了全球79个国家和地区的9600多个外资项目,总投资超XX亿美元,注册外资超XX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XX亿美元。现在的昆山,1分钟,一块显示屏发往终端;90秒,一台高端服务器组装完毕;10分钟,一台挖掘机下线。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贡献了全国4‰的GDP,使用了全国9‰的外资,创造了全国1.6%的进出口额。
昆山发展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其将先进制造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紧扣“高质量发展”和“新动能集聚”两条主线,紧密跟踪全球产业发展潮流,强化对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主导力量,不断加快由“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跃升,主要经验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苏州、无锡、常州等地依靠“苏南模式”拉动经济增长时,昆山还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近50%,经济总量时常在苏州6个县中垫底。通过远赴深圳、珠海等开放特区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昆山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确立了当时昆山的发展思路:“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当时整体经济能力偏弱、没有政策支持的境况下,自费兴办工业新区,大力推动乡镇企业发展。昆山迅猛发展引起中央的关注,1992年8月,国务院批准昆山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开创了一个县级自费开发区进入国家序列的先河。“不等中央定‘名分’,不要国家给投资,因陋就简,建成一片被誉为‘投资者乐土’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其最后并总结出三点经验:向自己要钱、办大事未必花大钱、政策也会变成钱。
昆山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充分调查研判,结合自身实际,准确抓住机遇,实现华丽转身。纵观“昆山之路”,其主要做到了抢天时、优地利、强人和。抢天时,即抢抓发展机遇,昆山借助改革开放东风,主动思变求变,秉持“只要符合政策方向、符合为人民服务,即使前方没有路,也要走出路来”的理念,迎难而上,锐意进取。优地利,即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克服上海和苏州的虹吸效应,主动积极对接上海浦东改革发展需求,利用上海的辐射带动效应,培养出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品牌。强人和,即靠昆山全体干部务实肯干,认准不放手、咬紧不松口的韧劲,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带动天时和地利更大更快发挥效应。
“昆山之路”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低转高、大转强”五个发展阶段。昆山从最初的“星期天工程师”、合办联营企业,到抓住浦东开发机遇、走出国门外向型发展,到现在长三角一体化,每次腾飞的背后都有“融入上海”的印记。从1984年创办全国首个自费开发区,到1997年申办全国首个出口加工区,到“十一五”时期提出“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升级学韩国、自主创新学我国台湾地区”,再到“提振精气神、决胜现代化”战略的实施,逐步实现“以内引外”到“以外引外”,从“来者不拒”到“择优落户”,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的战略转移。与时俱进地解放思想和战略升级成就了今天的昆山。
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看“昆山之路”,其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从加工起步到串珠成链,从集成组装到研创开发,从县域领跑到面向全球,可以概括为从点到面到平台到品牌的发展过程。总结昆山战略引领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三个关键字。一是融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放大背靠上海的优势。昆山专门出台了《对接融入上海三年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实施规划战略一体协进计划,基础设施、科创资源、环境治理、民生服务等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对接融入上海,将“双城”变“同城”。二是开放,昆山跨越式的发展,亦得益于其始终坚持开放型战略,不断打破行政藩篱,拥抱人才、资金、技术,融进来也走出去,全方面提升开放能级和综合竞争力。从初期承接上海溢出资源,进一步对外开放,聚焦重点产业和昆山优势产业,逐步成为了台商、外资集聚地,形成了自己的外资“朋友圈”。三是绿色,昆山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其崛起初期抓住浦东开发机遇做大了产业文章,现在又融入长三角生态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以绿色、生态、富民为战略出发点。通过联保共治实现水清岸绿,依托南部水乡的湖荡资源,启动“昆山之链”首链工程,将休闲文旅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将生态链打造成富民链。2022年,昆山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8:1,城乡绿色、协同、共享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