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重庆市司法局遴选公务员面试真题及解析
2025-10-22 09:50:03 678

 

 

第一题:当前政府加强了法治宣传教育,但是群众依然有不信法、用法的情况。某地司法局花百万制作普法微电影却只有200次播放,社区律师免费咨询台摆三天无人问津,这些真实的场景折射出新时代法治宣传的困境。对此,你怎么看?

尊敬的各位考官,题目中描述的现象,确实尖锐地揭示了当前法治宣传工作面临的“投入与产出”失衡、“供给与需求”错位的深层次困境。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反映出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普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认为,产生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并寻求突破。

首先,困境的根源在于普法工作与群众真实需求存在“脱节”。

一是内容上“不接地气”,花费百万制作的微电影,其内容可能过于注重宏观法治理念或复杂法律条文,与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消费维权、劳动合同等具体“急难愁盼”问题关联度不高。群众感觉“用不上”,自然缺乏观看动力。二是形式上“曲高和寡”,微电影可能追求艺术性和专业性,但叙事方式、语言表达未能贴合基层群众的审美习惯和接受水平。而摆台咨询这种“守株待兔”的形式,过于被动,未能主动嵌入群众的生活场景。三是渠道上“人货分家”,优质的普法产品(微电影)可能仅发布在司法局的官网或小众平台,而群众日常活跃在抖音、微信、快手等社交媒体。宣传渠道未能实现精准投放,导致“货好但店偏”,无人问津。

其次,困境的背后是群众对法治的“信任壁垒”尚未完全打破。

一是“信访不信法”的观念残留,部分群众仍认为“打官司”耗时长、成本高、执行难,不如找关系、上访来得“直接有效”。这种对司法效能的不信任,导致其缺乏主动运用法律武器的内在动机。二是对政府宣传的“距离感”,一些群众可能将官方的普法活动视为“完成任务”或“政绩工程”,抱有天然的疏离感甚至抵触情绪,认为与自身无关。

因此,要破解这一困境,必须推动法治宣传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坚持需求导向,让内容“对味”。普法前必须深入调研,真正了解不同群体(如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在校学生、农村百姓)最迫切的法律需求。普法内容要聚焦与群众利益切身相关的典型案例,用“小故事”讲清“大法理”,确保普法内容是群众“想看、爱看、看了有用”的。

第二,推动形式创新,让普法“鲜活”。摒弃高高在上的说教。借鉴短视频、直播、动漫、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普法融入社区活动、文艺汇演、节庆民俗之中,变“固定摊点”为“流动服务”,变“等你来问”为“送法上门”,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

第三,强化渠道融合,让产品“触手可及”。要将优质的普法资源主动投放到群众聚集的主流社交平台和媒体。同时,线下要与社区网格、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校、企业等深度融合,将普法作为一项基础服务嵌入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

第四,注重效果导向,让法治“可感可用”。普法宣传的最终目标是“用法”。要大力宣传通过法律途径成功解决问题的正面案例,增强群众对法律的信心。同时,将普法与公共法律服务紧密结合,让群众在获得便捷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服务过程中,真切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和温度,从而从“知法”走向“信法”“用法”。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