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上宣扬外来文化思潮的现象,两种观点均有片面性:“严格遏制”忽视了文化交流的价值,“纯属无稽之谈”则淡化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正确的态度应是开放包容与风险防控相统一,在交流中守底线,在引导中强根基。
首先,文化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动力,网络自由空间应承载多元表达。中华文化历来具有包容品格,从佛教东传到现代影视交流,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总能为本土文化注入活力。比如韩剧传递的尊老爱幼理念、欧美影视作品中的创新精神,若能合理借鉴,可丰富大众精神生活。网络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自由属性为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完全遏制不仅违背文化发展规律,也会陷入封闭僵化的误区。
其次,警惕文化渗透风险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底线要求。当前西方敌对势力常以文化产品为载体,包装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网络精准传播,试图削弱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对青年价值观的影响,到某些外来文化产品中隐含的西方中心论,这种“软性渗透”若不加引导,确实会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威胁文化安全。因此,“文化入侵纯属无稽之谈”的观点,实质是缺乏鉴别力的表现。
最后,破解难题的关键在“疏堵结合、以立为本”。一方面要明确治理边界,依法打击借外来文化宣扬错误价值观的行为,对涉及历史歪曲、价值误导的内容强化审核管控;另一方面更要做强本土文化,通过《典籍里的中国》等优质作品传承文化基因,在教育中融入国学经典,增强民众文化自信。同时搭建健康交流平台,引导公众理性辨别外来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总之,网络文化治理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放任自流。唯有以开放姿态拥抱交流、以坚定立场守护底线,才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组织全系统通信网络攻防演练并做好人员选用,需紧扣实战需求,从以下三方面抓牢重点: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