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和建议
2025-10-05 09:30:01 678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深刻指出,“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找准问题,认真研究,提出措施。”近年来,X市坚决贯彻落实D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将其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对照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期盼,我市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堵点、痛点和难点。作为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近期通过对部分企业、行业协会及相关政府部门的调研,对进一步优化我市营商环境形成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我市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与挑战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要素保障能力有所增强,出台了支持性电价、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等政策;法治环境逐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这些成绩值得肯定。

然而,在调研中,企业和群众也反映了一些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悬空”与“变脸”现象并存。部分惠企政策制定时缺乏充分调研,操作性不强,导致“中看不中用”;一些政策宣传解读不到位,企业“不知道、不理解、不会用”;更有甚者,少数部门和地区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现象,承诺的优惠政策、签订的合作协议,因领导更换而无法兑现,严重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和企业投资信心。

二是审批“隐性壁垒”依然存在。“明面上”的审批事项大幅压减,但“暗地里”的前置条件、评估评审、中介服务等环节依然繁多、耗时过长。部分领域存在“旋转门”“玻璃门”,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项目招投标、获取信贷资源等方面仍面临不平等待遇。例如,有企业反映,一个工业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各类评估评审耗时近半年,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度。

三是监管执法“简单粗暴”与“标准不一”同在。一些基层执法单位存在“一刀切”式执法,特别是在环保、安全生产等领域,一旦出现问题,往往对整个行业或区域采取“关停并转”的简单化处理方式,对合规经营的企业造成“误伤”。同时,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之间执法标准不统一、裁量权过大,存在选择性执法、人情执法等问题,让企业无所适从。

四是政务服务“冷热不均”现象突出。一方面,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规划、土地、金融等“硬核”服务供给不足,政府部门习惯于“坐堂审批”,主动靠前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一些干部存在“不贪不占也不干”的“躺平”心态,对企业诉求“推拖绕”,服务热情和办事效率不高,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新形势下优化营商环境的极端重要性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营商环境已成为一个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