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云南近期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到2027年,全省培育3000个以上乡村旅居重点村,引培一批旅居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旅居云南样板。
乡村旅居是乡村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产物,是集居住、旅游、休闲、度假、疗养等为一体的新型生活方式。作为旅居云南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用好丰富的乡村资源,不断推广复制更多旅居村,使乡村旅居成为全省文旅产业新业态、乡村振兴新途径,对打响旅居云南品牌至关重要。
W社区T村曾经是有名的“空心村”,当地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和农民闲置房屋,引入新型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经营村庄,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兼顾各方利益发展乡村旅居,带动了群众增收、搞活了当地经济,为我省发展乡村旅居提供了生动样本。
材料2:“发展旅居产业,只靠企业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在T村项目实施过程中,最让我触动、启发和感动的就是各级D委和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云南若谷文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钟鹏感慨地说。
2023年,若谷文旅通过招商引资进入T村,“作为企业,面对分散的农户和资产,我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成本直接到户到人,迫切需要当地能将资源、将群众组织起来,企业直接对接村集体,才能顺利投资开发,在这过程中基层D组织起到了关键作用。”钟鹏说。……
在开发规划中,通过D总支委员会议、D员大会、村企协商会议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探索出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乡村开发模式。与社区一道组织村民代表、乡贤能人参与村庄规划;在改造过程中,村干部和D员带头拆除破旧房屋建设小广场,动员身边群众参与改造,帮助企业高效推进房屋租赁装修、村庄改造。项目投入运营后,社区又牵头探索村企议事、村企联防、村企共管等措施,主动帮助解决旅居群众的问题和困难,全面提升新老村民和广大游客的体验感、舒适度。
材料3:旅居项目的规划建设,涉及“医、养、健、食、娱、居”等功能设施的配置,以及一整套的康养旅居运营服务体系构建。
在T村,政府、企业、集体和村民全面参与、系统集成,多维度、多层级推动项目实施,真正实现了四方共同参与、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发展。……
“在我们心中,乡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地域名称。未来或将成为国内最大的休闲目的地,是城市居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所以我们定位乡村文旅,把它当成一个休闲产品来打造,三分之二做旅居,三分之一做旅游,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引来新村民,形成旅居村,以此吸引城市居民来这里休闲,这些流量又反哺百分之三十的商业业态。”钟鹏说,“这种模式将合作方深度捆绑在一起,这也意味着必须要加强管理和运营,将项目做好。”
村民则在D组织和企业的引导下,开办小餐馆、小超市、小吃店、小地摊,同时以花卉种植、中耕、采收为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解决富余劳动力近1万个,参与群众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
材料4:乡村旅游发展要走出“农家乐”的基本层次,关键在于打造自己独具风格特色的乡村旅居拳头产品,展现旅居魅力。
如何吸引客人、留住客人,关键还是看内容、看服务。为让新老村民、游客、群众真正融进来、聚起来,T村做细生活服务。探索D员联户和生活管家服务制度,建立了问题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三张清单”,把代收快递、代购生活必需品、空房查询等列入服务清单,设立爱心服务驿站、便民医疗站、便民摊位、幸福小菜园、城乡公交等,为新老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坚持开展好婆婆、好妯娌、好邻居评选等活动,引导村民孝老爱亲、互帮互助。创新开办了喜马拉雅有声图书馆、若谷书屋,引入乡村美术馆、岩彩工作室,广泛开展广场舞、乡村音乐会、茶话会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文娱生活。……
“对于新村民旅居客我们安排了小管家,负责生鲜配送、快递收取、日常维护等,还给每户新村民分配了一块菜地,有些农户还免费送菜给新村民,每周会定期与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新华书店、市文旅局、社区等合作,举办情景剧表演、书画展、数字阅读等活动。”若谷文旅营销总监钟玲说。
“人们从旅行到旅游、从旅游到度假,再由度假到旅居,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趋势。共享共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为旅居云南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无论是乡村旅居还是城市旅居,都可以创新出多种产业形态,提供更丰富、更多元的产品。”钟鹏说。
材料5:乡村旅居产业要想长远发展、和谐发展,必须调动村民主体性,健全多方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坚持集体所有,T村积极探索实践“D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加工、民宿旅居、庭院经济等乡村产业,努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在充分盘活集体资金、资源、资产“三资”的基础上,从土地流转服务费、鲜花销售利润、旅居产业营收分红中产生收益,比如乡村旅游方面,社区每年获得30万元的旅居营收保底分红和40%的业态营收分红,在鲜切花、永生花产业中占股51%,村集体每年可实现经济收入88万元等。……
李兵说,通过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加工、民宿旅居、庭院经济等乡村产业,努力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每年可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88万元,即旅居项目保底分红30万元、绣球花海入股分红40万元、金丝皇菊加工厂房租赁18万元。村民每年可获土地流转租金收入100余万元、房屋租金收入12万元,带动120余名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务工收入450万元,全村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收、企业盈利、村民致富的共赢目标。
材料6:中国旅游研究院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旅居市场需求调查报告》显示,有13%的旅居者将乡村作为优选旅居地。
云南省拥有开展旅居产业的独特优势,今年1—9月,全省旅游经济指标量质齐升,再创历史新高。游客人均在滇停留时间从2.8天增长至3.1天,到云南的省外游客占51%,赴滇游客回头客占78.6%、四次以上的省外回头客占34.3%,这是建设旅居云南最有利的条件、最厚实的本底。……
“用好政策,管理好、运营好农村资产资源,需要很强的专业性。”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沉淀,钟鹏认为,未来,村集体应该是资产投资者、所有者和监管者,运营公司是策划者、建设者、经营者。政府和村集体负责资源整合,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只有发挥好各自优势,科学合理规划,才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走得长远。
问题:省里要来学习交流T市旅居经验做法,假如你是T市文旅局的工作人员,请概括总结T市旅居产业的主要做法,供他们参考,450字内。
一是坚持D建引领,村企同步同向。发挥基层D组织作用,成立旅居D支部,吸纳多方D员强化沟通交流,推行 “D员先知、先议、先行”模式,学习先进经验,向旅客问需求、找不足。
二是创新运作模式,实现四方共赢。创新“政府主导、集体协同、企业运营、村民参与”模式,提升体验感和舒适度:政府整合资金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村集体成立合作社,盘活闲置老旧房屋,流转低效土地,实现连片种植,设置娱乐项目;企业改造用房,强化以商招商,引入多元服务业态,打造摩托车训练基地;村民参与经营和种植,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三是丰富业态内容,提升旅居体验。建立问题、需求、服务清单,探索D员联户和生活管家服务制度,开展评选活动,创办若谷书屋等,举办乡村美术馆等各种活动,打造特色旅居场景,吸引长期旅居。
四是健全利益联结,联农带农增收。构建“D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调动村民主体性,盘活“三资”,尊重企业经营自主权,支持企业,发展乡村产业,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从营收分红取得收益,实现集体增收、企业盈利、村民致富。
材料1:夏日清晨,滇中A村的千亩葡萄园还带着露水,村民李翠花已经在地里忙活起来。“现在日子有奔头了!去年光种葡萄就挣了8万多,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她利落地给葡萄串套上防虫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然而就在两年前,这片如今生机勃勃的土地还完全是一番景象。“当时镇上号召种葡萄、办合作社,但大伙儿心里都没底。”李翠花回忆道,“一怕技术不过关,二怕种出来卖不掉。”……
走在今天的A村,连片的葡萄园一望无际,水泥路直通地头,冷链物流车排队等候装货。合作社成员王大叔一边整理包装箱一边说:“以前一年忙到头也就挣个万把块,现在种葡萄,收入翻了好几番。”
乡村振兴,关键在D。A村D支部书记深有感触:“一个D员就是一面旗帜。张建的示范带动,让我们找到了D建引领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如今,合作社种植规模已从最初的20亩扩大到800多亩,参与农户从5户增加到128户,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材料2:“王大妈,合作医疗报销的单子给您办好了!”清晨八点,A村D员服务队队员李秀梅轻轻敲开村里独居老人王兰花的家门,将刚办好的医疗报销单送到老人手中。80岁的王兰花接过单子,连声道谢:“我这老花眼连字都看不清,多亏你们帮忙!”……
为12位独居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安装了床头紧急报警器,“只要按下按钮,村干部和家属的手机马上就会收到警报。”前不久,80岁的李大爷夜间突发不适,按下报警器后,村干部5分钟就赶到现场,及时将老人送医救治。
材料3:“远亲不如近邻,咱们各让一步,按照《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使用权界限应该这样划分......”在A村的一处农家院里,72岁的退休老D员张建国手捧法律条文,正在调解一起宅基地纠纷。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解释,两户村民终于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在A村已成为常态。近年来,该村充分发挥D员的作用,组建“组建D群服务队”,运用法律知识和生活智慧,成功化解多起矛盾纠纷。……
村里还设立了“谈心点”,由村里的D员轮流值班,听民声、解民忧。同时,D组织每年制定“为民服务清单”,明确承诺办理的实事项目。去年以来,已累计完成道路硬化、供水改造等12项民生实事。
然而,基层治理仍面临挑战。最突出的是流动D员管理问题——全村38名D员中,常年在外务工的达11人。“有的流动D员三个月没参加组织生活,签到还出现代签现象。”村组织委员坦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