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单项选择题(20道题,20分)
重点考察中央城市会议内容,中央八项规定、我国的根本制度、携手构建互利共赢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昭通市六大战略等时政热点内容。
第二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昭通市稳就业促增收工作的做法。
近年来,昭通市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促进增收,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举例:一位居民通过中级职称,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政府就业服务贴心,发布招工信息;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稳岗就业持续增收。还有在转移就业方面,列举了一些工作成果,还有提供推介、技能培训等就业服务。在就近就业方面,促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问题1:昭通转移就业和就近就业两手抓的意义。要求:不限字数,10分。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劳动力价值。有序推动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等高附加值产业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依托本地资源发展县域经济,为无法外出群体提供灵活就业岗位,避免人力资源闲置。
二是增强抗风险能力,防止规模性返贫。构建“外出务工挣现钱、就近就业保底线”的互补结构,本地就业充当“稳定器”,缓解外部经济波动冲击,确保脱贫群体收入来源多元,牢牢守住防返贫底线。
三是促进城乡融合与区域发展。外出就业促进人力、资金、技术跨区域流动,为返乡创业奠定基础;就近就业推动产业和就业下沉,减缓农村空心化,助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促进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就近就业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缓解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技能培训与权益保障提升劳动者竞争力、收入及尊严感。
五是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外出就业带回资金、技能与新知,就近就业培育本地产业工人,共同为乡村注入人才与活力,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问题2:针对促进就业扩容和提升就业质量请你提出对策建议,无字数要求,10分。
一、加强信息对接,有效盘活存量。建立动态劳动力与岗位信息库,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强化省市县镇就业服务体系与驻外工作站联动,利用大数据实现人岗智能匹配,开展精准招聘。
二、加强技能培训,提高能力水平。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紧贴市场与产业需求。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重点开展高附加值技能培训。支持在岗农民工提升技能等级并给予补贴,推动劳动力向“技能型”转变。
三、加强产业发展,扩大就业需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创造本地岗位。培育新业态,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实施“归雁经济”吸引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发以工代赈项目,建好就业帮扶车间和园区,实现产业与就业互促。
四、加强服务监管,规范就业市场。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提升服务规范化水平。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督,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完善劳动争议化解机制,畅通维权渠道。推动规范用工,依法签订合同缴纳社保,营造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第三题:案例分析题(20分)
材料1:上午9时许,昭通市“市民之家”政务服务大厅内办事群众络绎不绝。市民李绍宏打算新开一个火锅店分店,正在“高效办成一件事”综合服务专区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半个小时,所需业务全部办好。“最多4个工作日就拿证,电子证在手机上自行下载,纸质证可来窗口领取,也可免费邮寄给你。”工作人员吴鉴热情地说。“高效、快捷,没想到以前要跑两天才能办完的事情,现在半个小时就办好了。”李绍宏说,前些年办理第一个火锅店的食品经营许可证时,需带上所需材料的原件、复印件,多个部门多头跑,2天时间才能办好,现在一个窗口就办好了所有事。
坚持‘减’字引领,让办事效率再提速。”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昭通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为牵引,聚焦群众办事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等重点做“减法”,精简办事环节,重构审批流程,压减办理时限,推进数字赋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在减环节上,昭通市梳理多级联办事项,重构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26个“一件事”办理环节平均压减88.49%。在减材料上,率先在全省发布市本级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容缺受理事项、免于提交证照办理事项,26个“一件事”办理材料平均压减78.96%。
此外,昭通市推行“一窗受理”压减办理时限,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变“多窗办理”为“一窗通办”,26个“一件事”办理时限平均压减85.27%。通过数字赋能,开通昭通数字政务管控平台线上咨询、预审、办理功能,26个“一件事”跑动次数平均压减92.11%,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
材料2:前不久,昭阳区市民王以燕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交房租,她在手机上提交了申请,2个小时后4000元资金就到了个人银行账户上。“以前办理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要提交5份材料,耗时5个工作日。现在线上提交申请,只需1份材料,1个工作日就办好了。”王以燕说。
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只是昭通市创新推出的29个特色“一件事”之一。立足本地产业发展和民生事项,昭通市在本地特色事项上做“加法”,建立“协同联动一需求研判一系统集成一制度保障”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再造审批流程,在国家、省级第一批16个“一件事”基础上,市、县两级陆续拓展推出“我要开超市”等29个昭通特色“一件事”。目前,29个特色“一件事”主题事项累计办理量突破1.7万余件,群众好评率达100%。
昭通市聚焦进驻事项、增值服务、特色事项、通办事项等重点,不断延伸服务链条,拓展服务供给,推动服务迭代升级。“我们在省级基础上减少进驻负面清单事项17项,市级事项实现100%进驻。”
昭通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昭通市已拓展了金融、法律、用工、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事项进驻政务大厅集中办理,让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为让更多“一件事”高效办成,昭通市在增值服务上做“加法”,推出“一类事一站办”增值服务,将“涉企法律服务”等7个领域涉及的45项高频单一事项集成为“一类事”,累计办理“一类事”900余件。在通办事项上拓“增量”,通过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等方式减少办事异地往返跑,目前已有375个“跨省通办”事项、799个“省内通办”事项实现“异地可办”。
材料3:优化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为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便民利企新高度,昭通市以政务服务“通通办”品牌为支撑,持续优化帮办代办、智能审批、一线应答等政务服务新体验,推动优质服务从政府供给侧向群众需求侧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和群众的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智能审批是昭通优化政务服务的一大亮点。去年5月,昭通市开发AI智能自助终端,实现“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等39个事项智能审批、线上办理、自助办理。“目前,2台AI智能自助终端累计办件1万余件,后续还将在昭通中心城区增设一批自助终端,让AI智能审批服务惠及更多企业和群众。”市政务服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
昭通古城保护利用工程是重大民生项目,也是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的支撑性项目。为服务好项目建设,市区政务服务部门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于项目启动前期就提前介入、上门服务、跟踪服务,指导企业精准梳理相关材料,高效完成各项审批手续,确保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如今,昭通古城焕发新风采,北正街顺利创建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为提升高效办事体验感,昭通市组建13支帮办代办队伍,围绕投资项目、涉企事项、特殊人群等提供专班服务、上门服务。2024年以来,全市共开展帮办代办3.85万件(次),提供错时、延时、预约、上门服务1.8万次。
此外,昭通市推出“一线应答”精准服务,通过强化“12345”热线咨询投诉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24小时“不打烊”咨询服务;梳理“一件事”及单体事项知识库389条,并拍摄制作“教您办”短视频,让群众“一看就懂”。2024年,昭通政务服务主动好评率达99.99%,“昭通评议”满意度达100%。
问题1:请你概括昭通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做法。要求:不限字数,10分。
一是做“减法”提效率。聚焦环节、材料、时限、跑动次数等关键要素,大幅精简流程。26个“一件事”办理环节、材料、办理时限、跑动次数大幅压减。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审批”等方式,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或“最多跑一次”。
二是做“加法”扩供给。立足本地特色,推出“我要开超市”等29个特色“一件事”。拓展金融、法律、用工、水电气网等公共服务进驻大厅,实现“进一扇门、办所有事”。推出“一类事一站办”增值服务,集成45项高频事项。扩大通办范围,实现375项“跨省通办”和799项“省内通办”。
三是做“优法”提质效。推行智能审批,开发AI智能自助终端,实现39个事项智能“秒批秒办”。开展帮办代办,组建13支队伍,提供专班、上门、错时延时等服务。实行一线应答,强化“12345”热线功能,提供24小时咨询;制作“教您办”短视频和知识库,让群众“一看就懂”。强化支撑保障,建立“协同联动一需求研判一系统集成一制度保障”工作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