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做法:压实主体责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2025-09-23 07:50:03 678

 

 

近年来,X镇地处X腹地,作为典型的西北农村乡镇,始终坚持以D建为引领,聚焦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问题,通过压紧压实乡镇D委主体责任,创新构建多元共治、服务下沉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和美乡村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主责主业,构建“压力传导”责任链条,筑牢基层治理“桥头堡”

X镇D委深刻认识到,乡镇作为抓D建、抓治理、抓发展、抓稳定的“一线指挥部”,其主体责任是否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D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执行效果。为此,X镇坚持问题导向,从强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入手,建立了一套环环相扣、层层压实的责任传导机制。

(一)以述职评议为“标尺”,量化责任“硬指标”。为破解以往责任落实“宽、松、软”的问题,X镇将述职评议作为检验领导干部履职成效的“试金石”。一是规范述职程序。明确要求D委书记、副书记每半年需向镇D委会进行一次专题述职,每年年底向县委组织部和全镇D员干部代表大会进行年度述职。2025年以来,镇D委书记、副书记已累计开展各类述职6次,重点围绕抓D建工作、经济发展、安全生产、民生改善等方面,亮成绩、谈不足、定措施。二是量化评议内容。述职报告内容不再是空泛的总结,而是要求用数据说话,明确列出年度关键绩效指标(KPI)的完成情况,如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率、矛盾纠纷化解率、群众安全感满意度等。三是强化结果运用。述职评议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评优评先、选拔任用直接挂钩,对连续两次评议结果靠后的干部进行约谈提醒,形成“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的鲜明导向,有效激发了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二)以包联指导为“纽带”,激活组织“神经末梢”。针对部分村D组织生活不严肃、不规范,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X镇全面推行“D委班子成员包村联点”制度。一是领导带头参与。镇D委班子成员根据分工,每人联系1~2个村D组织,全年必须以普通D员身份参加所联系村的组织生活会至少4次,并对会议质量进行现场点评指导。2025年,镇D政领导班子成员累计参与和指导村级组织生活会超过50场次,覆盖全镇所有行政村。二是精准靶向指导。在指导过程中,镇领导不仅是“参会者”,更是“辅导员”,针对各村存在的不同问题,如D建与业务“两张皮”、批评和自我批评“辣味”不足等,提供“一对一”的精准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基层D组织生活的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得到显著增强,整改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三是解决实际问题。镇领导利用参与组织生活会的机会,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现场协调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通过领导包联指导机制,已协调解决涉及农田水利、道路修缮、产业发展等各类实际问题30余件,密切D群干群关系。

(三)以调查研究为“抓手”,找准施策“切入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法宝。X镇D委将调查研究作为领导班子的基本功,推动决策由“经验式”向“精准化”转变。一是课题化管理。年初,镇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领域和全镇中心工作,主动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重点,确定了15个重点调研课题。这些课题紧扣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二是常态化走访。班子成员每月下基层调研不少于5天,通过“四不两直”方式,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听真话、察实情。2025年上半年,全镇领导班子累计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15篇,内容涵盖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环境保护、闲置资源盘活等多个方面。三是闭环式转化。调研报告不是束之高阁的“文件”,而是推动工作的“药方”。每篇报告都要求提出3~5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镇D委定期召开调研成果转化会,对报告中提出的建议进行逐条分析、评审,并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形成“调研-决策-执行-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调研成果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二、创新治理模式,构建“多方联动”共治格局,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单一、力量分散的传统困境,X镇积极探索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力量,构建起以D组织为核心,政府、社会、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新格局。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