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每次谈到精神文明,我总会想起一些具体的人和事。我想起上个月XX区那位在暴雨中默默为下水道口撑起雨伞,防止行人踩空的环卫工人;想起去年XX县那位发现邻居老人几天没出门,主动上门探望,结果救了老人一命的社区网格员;也想起那群放弃假期休息,常年在“爱心食堂”为孤寡老人做饭的志愿者们。
这些,就是我心中XX市最美的风景。它们不是冰冷的指标,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温暖的、充满力量的故事。这些故事,共同构成了我们这座城市的品格与温度。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讨论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让文明的阳光,能够普照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温暖每一个人的心房。
精神文明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就体现在柴米油盐的日常里,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它是一种力量,一种于无声处润泽人心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我们血脉中的善良与淳朴。前不久,XX县一位出租车司机,拾到乘客遗落的装有20万元现金和重要合同的皮包,毫不犹豫地交还失主,婉拒了酬谢。他说,“不是我的钱,一分都不能要”。朴实的话语,闪耀着金子般的人性光辉。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从捐献器官的普通工人,到见义勇为的外卖小哥,再到数十年如一日照顾残疾邻里的退休教师。他们都是平凡人,却用不平凡的善举,支撑起了我们这座城市的道德大厦。正是这些凡人善举,让我们的城市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向上的力量。
这种力量,源于我们共同营造的文明风尚。大家现在走在街头,会发现一个很直观的变化:主动礼让行人的车辆越来越多了,排队等候的秩序越来越好了,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的现象越来越少了。这些变化的背后,是无数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我市连续五年开展的“文明交通”主题实践活动,是超过89万名注册志愿者累计超过1200万小时的服务奉献,是我们每一个市民从“我”做起,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文明,不是少数人的“表演”,而是多数人的“习惯”。当文明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座城市就拥有了最强大的软实力。
这种力量,源于我们用心打造的文化家园。一座没有文化滋养的城市,是荒芜的。这几年,我们下大力气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市新建和改造了200多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打造了50个“城市书房”,每年举办超过5000场次的群众文化活动。我看到,在社区的“百姓舞台”上,阿姨们的广场舞跳出了精气神;在“城市书房”里,孩子们沉浸在书的海洋;在博物馆、美术馆里,市民们静静地感受着艺术的熏陶。文化,正在以一种可触摸、可感知的方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让我们的城市更具魅力和底蕴。
肯定这些温暖和力量,是为了激励我们做得更好。因为我们深知,在这座城市的某些角落,阳光还没有完全照进来。还有一些人,他们需要我们伸出援手;还有一些地方,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努力。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发现这些角落,然后把光和热带过去。
同志们,文明的城市,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奉献。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束光,用自己的微光,去照亮身边的人,最终汇聚成璀璨的星河。
作为D员干部,我们更要带头成为那束“引领之光”。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恪守职业道德、弘扬家庭美德。在单位,做一个好同事;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在家庭,做一个好成员。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群众眼中的风向标。我们做得正、行得端,就能影响和带动一大片。
作为职能部门,我们要努力成为那束“服务之光”。我们的职责,不是去“管”群众,而是去“服务”群众。要多想想,我们还能为群众做些什么?我们的审批流程能不能再简化一点?我们为民办实事的项目能不能更贴心一点?我们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用真诚的服务,去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都可以成为那束“希望之光”。文明,就在举手投足之间。多一个微笑,多一句“谢谢”,多一次弯腰捡起垃圾的行动,都是在为这座城市增光添彩。不要觉得自己的力量微小,十三朝古都的长安城,也是由一砖一瓦建成的。我们800多万市民,就是800多万束光,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发光发热,这座城市就一定能成为光芒万丈的文明之城。
同志们,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温暖人心的事业,也是一项需要我们所有人用心去浇灌的事业。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和奉献,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让文明的阳光洒满XX市的每一个角落,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到幸福、骄傲和自豪!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