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明实践工作现场推进会发言材料汇编(8篇)
2025-09-22 07:50:02 678

 

 

 

2.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明根基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北安路径5

3.创新引领融合共享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伊春路径8

4.聚合区域资源凝聚社会力量让文明实践与群众同心同行11

5.立足三个突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有形有效跃升14

6.全域布局谋篇多维创新赋能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克东答卷17

7.依托口岸文明实践阵地探索建设中华文化传播平台20

8.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23


 

 

近年来,XX市深入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紧扣“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标定位,坚持“三个突出”工作方法,全力打造“阵地全覆盖、活动有温度、群众共参与”的文明实践新格局。累计建成全国文明村镇5个,成功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

一、突出阵地建设、强根筑基,让文明实践扎根沃土育新芽。一是基层阵地“全覆盖”。制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就近就便、便民惠民”原则,高标准打造纵贯县乡村的“1+8+88”三级服务阵地,形成文明实践“全域覆盖、精准触达”新生态。二是共建共享“延触角”。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深化“阵地共建、活动共联、服务共享”,依托健身中心、农村书屋等场所,增设文明实践点18个,嵌入志愿服务站126个,让更多公共场所成为文明实践“活力节点”。三是真金白银“强保障”。累计向中央、省级争取资金130余万元用于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同时,探索“政府拨一点、点位筹一点、社会投一点”的“三个一点”模式,为阵地管护注入“源头活水”。

二、突出队伍建设、凝心聚力,让文明实践枝繁叶茂聚活力。一是理论宣讲“进基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载体、农家书屋为平台、“田间地头”为教学点,134支宣讲队伍开展“D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主题宣讲1180余场次,受众超11万人次,切实推动D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移风易俗“塑新风”。依托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常态化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打造福、孝、礼等主题乡村22个,推选“中国好人”3人、“龙江好人”37人,29个文艺团体、5000余名文艺爱好者常年活跃在基层,引领文明新风尚。三是服务群众“零距离”。制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挂点联系制度》,推动126家机关单位与乡镇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共建,创新建立群众“点单”、实践中心“派单”、挂点单位“接单”、服务对象“评单”的“四单”模式,解决群众诉求705个,派单率、接单率均达100%。

三、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特色,让文明实践百花齐放春满园。一是打造延时服务“夜间”品牌。依托“森林学坊”文明实践品牌,充分整合群艺馆、美术馆等资源,优选46名教师,开设非遗艺术、书法绘画等“夜课”14门,通过“八小时外”延时服务模式,有效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来不了、下班时间没处去”难题,累计吸引学员2000余名。二是打造便民服务“流动”品牌。创新打造“文明实践号”品牌,细化“理论专列”“科技专列”“文化专列”3个文明实践项目,深入社区、村镇大集开展流动宣讲、农技推广594场次,惠及群众4.6万人次。三是打造志愿服务“全民”品牌。依托“爱撒骊城”品牌,成立志愿服务组织171支,推出服务项目15个,年均开展活动1400余场次、为群众办实事300余件次。

下一步,伊春XX市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持续强化阵地、队伍以及品牌建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新篇章!

 


 

 

北安市始终践行关于精神文明建设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全省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任务,努力走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

一、赓续红色血脉,以凝心铸魂涵养时代新风。坚持用好用活中共黑龙江省委诞生地、共和国枪械摇篮等红色资源,着力打造“声”入人心的思想引领平台。构建“跨省际”联动机制。建立“区域中心北安+革命圣地延安+经济特区珠海”合作模式,形成“从延安到北安”“海河同心金安同行”等跨省文明实践联盟,达成60余个合作意向,激活区域协同发展动能。搭建“分众化”宣讲矩阵。打造“红色担当北安回响”理论宣讲品牌,培育“北安故事会”等23支宣讲队伍,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多元场景”宣讲1170余场次,覆盖7万余人次,让D的创新理论“热气腾腾”直达基层。创新举办“解放思想赋能发展”高端讲坛22期,邀请省级以上专家走进北安市,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创建“立体式”传播载体。健全“报台网微端屏”六位一体传播体系,开设20余个专栏,文明实践IP全网曝光量激增200%。与延安同台宣讲经典红色故事,吸引2万余人“云视听”,纳入省委D校“初心课堂”。与珠海金湾联合推出“湾来北往”媒体慢直播等品牌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南北联动”传播新格局。

二、精准直达供给,以枝叶关情提升幸福质感。始终以文明实践温度,回应群众“急难愁盼”,做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依托306个文明实践阵地,推动微心愿与民生实事深入融合,实施“幸福北安”十大专项行动,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5%以上,域内3家医院晋升三级甲等医院,为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激发文化富民新活力。北安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蚌壳画亮相亚冬会国际贵宾厅,受到国际赞誉,开设“跟我学非遗”公益课堂,培育“乌鱼绣娘”劳务品牌,实现年创收近300万元。推出漆扇制作、月嫂服务等定制化培训30余场,带动千余人在家门口就业。创建70余项文化活动品牌矩阵,创意设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余万元。省内首个“村马”在赵光镇开跑,开启“农文体旅”新篇章。构筑文明善治新生态。推行“五微”工作法,打造“乡风乡语”等7个品牌,建成103个“爱心超市”,实现“助人有福”的价值转化。实施“德润北安”工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村镇1个、全国文明单位1个、全国文明家庭2个,11位“龙江好人”引领崇德向善风尚。

三、赋能经济发展,以融合互促激活内生动力。积极探索“文明实践+”的融合路径与创新模式,为建设龙江北部区域中心城市注入强大精神动力。文明实践兴产业。以示范阵地为枢纽,精准赋能产业振兴。成功推动北安国际陆港等18个大项目落地生根,培育壮大以金慧玲农机为代表的10余家生产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精心打造“北安1945街区”、金街夜经济主题街区,南京路步行街跻身首批“省级商业步行街(商圈)”,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阵地服务促振兴。加强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创新推进“数智赋能助农增收”行动,打造中国最北朝鲜族乡主星民俗风情田园综合体,升级“我在北安有亩田”定制农业,助力亲民食品五度斩获“中国品牌年度大奖有机食品NO.1”,有力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守信践诺优环境。有效发挥文明实践在价值引领、信用建设方面的核心优势,在全省首创“办不成事”文明窗口,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多月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创下全国第七佳绩。

文明实践行,润泽北安城。下一步,北安市将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为建设“六个龙江”“五个黑河”贡献北安力量。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的精心指导下,伊春市立足实际,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径,在精准谋划中构建联动格局,在载体创新中破解实践难题,在为民服务中筑牢群众基础,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加强资源整合,阵地全域覆盖活起来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一张蓝图”。在全省率先设立市、县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人员65名,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同的工作体系。制定《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规范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明确22项重点任务及实施路径,将文明实践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进。二是建强阵地体系,构筑“一个矩阵”。组建“10个中心+44个实践所+319个实践站”的阵地架构,实现城乡阵地全覆盖。同时,将文明实践触角进一步向机关企事业单位、旅游景区景点等延伸,拓展文明实践点等各类新型阵地205个,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圈”,构筑“全域贯通、惠民便捷”的服务新体系。整合多方资源,拧成“一股合力”。推动司法、文旅等28个部门资源下沉,共建共育文明实践队伍688支,吸纳志愿者等社会力量6000余人,开展“政策解读面对面”“数字生活普及课”“文化下基层”等送理论、送技能、送服务主题活动2000余次。

二、突出载体创新,文明实践融入发展大场景

一是宣讲“活”力足,政策入人心。组织道德模范、乡村文化能人等,建立“小板凳”、“草根”宣讲队,用“小故事”讲“大道理”,用“乡土话”传“新思想”。2024年,组织开展宣讲活动830余场次,推出《歌声里的中国》

《一双大手》等优秀宣讲案例32个。二是文化“靓”点多,生活添色彩。开展农村(林场)精神文明建设“十个一”主题活动,打造乡风文明建设示范一条街28处。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举办“新风宣讲会”“移风易俗作品展演”等主题活动500余次。探索建立“好人工作室”20个,开展“身边的感动”文明实践微宣讲200余场次。三是互动“热”度高,群众齐参与。以“森林学坊”公益课堂为重要载体,线下延伸打造“森林学坊实践梦想”主题活动,搭建“群众为主角”的才艺展示平台;线上推出“森林学坊”文明实践云课堂、线上直播跟练课程等,让文明实践在虚实融合中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三、注重需求导向,服务精准对接最后一公里

一是服务“量身造”,群众需求“把握准”。我们以“小板凳工作法”沉入基层,依托常态化上门走访、实时化微信群互动等渠道,精准收集民生需求,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宣讲内容定制、特殊群体关爱行动等600余件点派单高效落地,让群众可感可及。二是项目“清单化”,推进落实“不含糊”。组建市县两级文明实践项目库,形成10大类287个文明实践服务项目。结合伊春旅游热需求,组织70余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文明‘伊’起来满意在林都”文明旅游提升行动,累计开展宠客服务、不文明行为劝导5300余次。同步实施文明实践志愿者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并采用积分量化激励机制,激发全民参与热情。三是品牌“亮出来”,成效提升“看得见”。“森林学坊”公益课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多样化形式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工作经验先后被央广网、人民网、黑龙江宣传等中央、省级媒体宣(刊)发,并入选“2025年全省基层思想工作创新案例”;“友爱友好来敲门”深耕爱老助老“关键小事”,铁力市“文明实践号”将文化服务“打包”送达,大箐山县“‘衣’旧有用传真情”深植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目前,全市23个文明实践品牌特色服务已嵌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新时代文明实践是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重要工程。伊春市将以此次现场会为新的起点,持续对标省委宣传部有关工作要求,以更饱满的热情、更务实的作风、更创新的举措,勇担使命、戮力前行,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贡献伊春智慧和力量!

 


 

 

近年来,尖山区作为双鸭山市的中心城区,坚决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双重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推动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展现中心城区的文明担当。

一、深化认识,在字上找方法

立足中心城区特点,坚持D委统筹,着力破除理念、路径、机制方面障碍。一是以固本意识破“任务思维”。打破“为完成而推动”的思维定势,推行“支部建在实践站、D员带头做志愿”模式,通过打造“小院课堂”等一批宣讲品牌,让理论宣讲融入家长里短,政策解读对准急难愁盼,让文明实践阵地成为培植城市文化的“精神家园”。二是以共治格局破“单打独斗”。通过组织农业部门办技能培训、民政部门抓养老服务、卫健部门进站义诊等主题活动,将文明实践嵌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生改善等中心工作,推动资源向实践阵地倾斜。三是以互动闭环破“单向灌输”。建立“群众点单、D委派单、志愿接单”机制,通过网格员走访、线上征集等方式精准捕捉群众需求,动态调整实践项目,激发群众内心认同,变“被动响应”为“主动融入”。

二、攥指成拳,在字上求突破

发挥中心城区优势,全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一是聚队伍。联动市级部门实现资源共享,组建“银龄宣讲团”等特色志愿服务组织324个,引导各方力量履行社会责任,广泛开展助老助残等文明实践活动,将分散的人力资源整合为力量支撑。二是聚阵地。整合D群服务中心、文化场馆等场所,针对服务群体不同特征,差异化设置D员宣讲、中老年书画等功能区域,推动服务前移,激活基层“沉睡”阵地资源。三是聚人气。建立机关事业单位与社区文明实践站“一对一”结对共建机制,吸引缘聚文化艺术协会等41家社会组织入驻文明实践所站,合力开展环境治理、卫生健康、文艺下乡等活动800余场次,有效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心系群众,在字上做文章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