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十五五”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丰富应用场景等独特优势,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赋能和应用。
加快开发行业垂类智能化大模型应用。分行业组织人工智能企业和行业内重点企业合作开发垂类智能体,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产品智能化等各个环节,在“两新”支持政策中的设备更新专项中单列财政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
推动企业间、行业间进而全社会层面的数据互联互通。建议在法律层面上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掌握的公共数据、企事业单位掌握的个人数据的权属,按照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等不同属性,在保障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行数据开放和共享。
发展多品类机器人推动智能化产品落地。建议基于我国丰富的制造业门类和广阔的消费场景,推动工业机器人从现有的程序控制升级为智能控制,开发具有更多智能的服务机器人。
“十五五”时期大力提振消费须在提升消费能力、提振消费意愿、拓展消费场景、扩大消费供给等方面多措并举。
提升消费能力。首先要稳住就业,让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工作的人有获得收入的机会。千方百计把稳企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通过扩大相关专项贷款支持范围、加大失业保险返还力度等措施,继续加大企业稳岗力度。继续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水平和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等。
提振消费意愿。进一步加大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投入力度,提高各类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大力支持兴办质量高、方便接送的托儿所、幼儿园,尤其是嵌入社区和单位的托儿班。
拓展消费场景。顺应青年人的消费文化、消费风尚,打造更多具有社会体验和情感的消费场景,满足有收入、愿消费群体的现代消费。
扩大消费供给。一方面继续放开准入,规范鼓励外资、民资、合资企业兴办医院、康复中心等。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国家对养老、卫生、教育等民生事业的支持力度,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
“十五五”时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时期。建议: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加大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推动乡村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推进“种业芯片”攻坚,实现核心种源自主可控。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发展定制农业、共享农场、农产品电商直供、体验式休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
着力健全要素保障,激发乡村振兴内在活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高技能数字新农人培训。探索建立国家级农业数据交易平台,完善数据要素规则,制定农业数据分类分级标准、确权授权规则、安全流通与价值评估体系。创新金融支持工具,设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好宜居生态家园。强化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资本和技术向绿色低碳农业领域聚集。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智慧系统,发展农业碳汇智能监测与交易。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传感器网络,构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立体监测预警体系。
“十五五”时期亟须将人口高质量发展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构建支撑体系,激活发展动能。建议:
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深入研判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快建立人口安全预警机制,强化顶层设计,在国民经济规划、区域布局、产业政策中,前置人口要素评估机制,推动人口与财政、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促进人口规模优势向质量红利跃升。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激励机制,优化生育补贴、生育休假等制度安排,构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人口服务体系,强化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提升人口健康、教育、技能和素质。
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形成与常住人口挂钩、覆盖城乡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贯通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释放银发群体消费潜力。
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依据区域环境容量和水、土地等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发展定位和规模,制定差别化政策,优化人口空间布局,构建产业升级、人口集聚、城镇发展良性互动机制。
“十五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大“走出去”“引进来”力度,构建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新格局。建议:
支持企业高水平“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夯实技术实力,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链“走出去”。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海外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和创新联合体,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加快核心技术标准建设,引导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在专利申请、保护和维权方面提前布局。
加大创新资源高质量“引进来”,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外资企业参与相关产业应用研究项目。支持企业灵活引进人才,拓展海外人才发挥作用的渠道。发挥外资企业在接纳国际科技人才方面的作用,优化海外人才手续办理流程。支持我国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
营造良好环境,推动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建设,在计量、检验检测、标准制定、知识产权保护、质量检验等方面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完善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特点相适应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
近些年文艺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大众文艺的崭新面貌。人人参与文艺创作,既表明人民生活的变化,也让文艺创作的主体发生位移。其所标志的文艺与人民、与时代、与传统等重要论题的变化,为文艺高峰的创造打开了宏阔视野。建议:
锚定文化强国、人才强国战略目标,健全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激励机制,研究探索设立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荣誉制度和表彰奖励项目,增强文化人才的尊严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以人民为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容质量评价体系和标准,让兼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优秀作品脱颖而出。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文艺大奖的评审体系改革,吸纳新文艺群体的创造成果。坚持“普及”和“提高”并举,让优秀文化成果有效抵达基层,全面提升国民对文学艺术的认知能力与审美水平。
坚持长期主义,从民族文化发展大局着眼,有效抵御功利化、物欲化。以更加包容、开阔的胸襟,发掘民族精神之魂魄,吸纳世界之长,创造中国审美的新境界、新高度。既要让有品质的文艺成果不断经受人民检验,也要与世界交流。以国家或学术机构名义,设立世界级文学艺术大奖。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