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集团D委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针对我们近期专项监督检查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进行一次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集中整治和问题整改总动员、总部署。这次会议,不是一次常规的工作例会,而是一次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推进会;不是一次听取汇报、布置任务的普通会议,而是一次“晒问题、剖根源、明路径、强责任”的体检和纪律整顿会。集团D委决心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果断的措施,彻底扭转部分领域存在的作风顽疾,为集团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筑牢坚不可摧的纪律堤坝。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D永远在路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绝非个人小事、生活琐事,其本质是D性问题、问题。一个细节的失守,可能就是一个腐败风险链的开端。当前,集团正处在深化改革、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内部结构调整任务异常繁重。无论是推进XX化工新材料基地的建设,还是加速医药板块的战略重组与“医化分拆”,亦或是实现集团资产的全面盘活与价值提升,都需要一支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干部队伍作为中坚力量。如果我们的干部队伍作风漂浮、纪律松弛,那么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镜花水月,再周密的部署也终将落空。因此,将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既是落实中央要求的任务,也是保障集团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
刚才,纪委、组织、办公室、财务等部门通报了专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并现场解读了整改政策依据,划出了纪律红线。这些问题,听起来触目惊心,发人深省。这充分说明,我们的一些单位、一些干部,在思想上还没有真正绷紧纪律这根弦,在行动上还没有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下面,我将结合这些问题,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发现问题是前提,解决问题是关键。如果我们对问题视而不见、讳疾忌医,甚至文过饰非,那才是集团最大的危机。此次专项监督检查,如同一次全面的“CT扫描”,暴露出我们在作风建设上依然存在不少病灶和顽疾。这些问题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根源上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温差”与“落差”上。
第一,思想认识存在“温差”,站位的高度不够。
部分干部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理解仍停留在浅表层次,存在“疲劳综合征”和“看客心态”。有的认为,规定执行多年,风头已经过去,可以“歇歇脚、松口气”了,对一些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警惕性不高、辨别力不强。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抓作风会束缚手脚,影响业务发展,将严格的纪律规定与搞活经营对立起来,思想深处还是“官本位”思想和“唯业绩论”在作祟。他们没有从高度去认识,优良的作风本身就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凝聚力。一个企业的风气,直接决定了它的市场声誉和发展潜力。作为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重任的国有企业,我们的每一分钱都姓“公”,每一次公务活动都代表着D的形象。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这种思想上的“温差”,导致了行动上的“偏差”,是所有作风问题的总病根。
第二,制度执行存在“落差”,责任传导的力度不实。
集团层面近年来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涵盖了公务接待、差旅费管理、公车使用、招投标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但从检查结果看,“牛栏关猫”的现象在一些单位依然存在,制度成了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的“稻草人”。
具体来看,问题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公务消费领域乱象丛生。有的单位超标准、超范围进行商务接待,巧立名目用公款购买高档烟酒、土特产;有的将个人消费混入公务开支进行报销,发票内容与实际消费严重不符。二是差旅和会议管理流于形式。有的干部借出差、培训之机,擅自改变路线,延长停留时间,变相公款旅游;有的会议可开可不开,层层陪同,泛滥成灾,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三是津补贴发放依然不规范。有的单位为了搞“福利”,挖空心思设置各种名目的补贴,违反国家和集团的薪酬管理规定。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出现新变种。有的单位“文山会海”问题回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调查研究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满足于“来过、看过、说过”,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责任传导的层层递减。压力没有从集团总部一直传导到基层一线,一些单位的“一把手”没有真正扛起第一责任人的担子,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也没有落到实处,导致制度空转,纪律虚设。
第三,监督执纪存在“偏差”,刚性约束的强度不够。
监督是权力正确运行的根本保证。然而,我们的监督体系在某些环节还存在短板。有的纪检干部、监督部门成了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习惯于“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以提醒谈话代替纪律处分,导致震慑效应不足。有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财务、审计、人事等部门的监督职能弱化,未能形成监督合力,信息壁垒导致许多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纠正。此外,“屡禁不止、屡罚不改”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问责追责不够深入,往往只处理直接当事人,而对背后失职失察的领导责任追究不够,没有真正打到“七寸”、触及灵魂。这种“下不为例”的温情主义,实质上是对D和人民事业的极端不负责任,是对更多干部的纵容和麻痹。
剖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针对此次集中整治和专项监督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必须拿出“啃硬骨头”的决心,明确刚性整改标准,做到“面上问题全面改、根上病灶彻底除”。各单位、各部门要立即行动起来,不讲条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坚决完成各项整改任务。
第一,全面压实“四个责任”,构建权责清晰的闭环管理体系。
作风建设不是纪委一家的事,而是整个D委、全体D员干部共同的责任。必须构建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压力无衰减传导。
D委主体责任要“扛得稳”。各级D组织要坚决扛起全面从排的主体责任,把此次整改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整改方案要由D委会议专题研究审定,整改进度要定期在D委会、经营分析会上通报。集团D委将把各单位的整改成效,作为年度D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评的硬指标,与绩效薪酬、评优评先、提拔任用直接挂钩。
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要“抓得牢”。各单位D组织书记是作风建设的“风向标”。要亲自挂帅、靠前指挥,牵头制定本单位的整改“施工图”和“时间表”。对重点难点问题,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督办。从我做起,集团层面的重大复杂问题,我负总责,亲自督办到底。
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要“落得实”。班子成员不仅要管业务,更要管思想、管作风。要严格落实“一岗双责”,主动认领分管领域的问题,建立“挂牌督办”制度,定期听取整改汇报,深入一线检查指导。谁分管的领域出了问题,谁就要承担领导责任,决不能当“甩手掌柜”。
纪委和职能部门监督监管责任要“盯得紧”。纪委要挺纪在前,瞪大眼睛,拉长耳朵,敢于较真碰硬,对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财务、审计、办公室、人事等职能部门,是防止问题发生的第一道“防火墙”。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把功夫下在平时,通过严格的预算审核、费用报销、合同审查等日常工作,主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而不是等问题积重难返后才去收拾残局。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