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大整改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D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深刻反思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整改攻坚任务。目的就是要统一思想、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动员全省生态环保战线的全体同志,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的翻身仗,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下面,讲四点意见。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5%;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达97.7%,好II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了91.7%;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75.00,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系统同志们辛勤付出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成绩单背后依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光环之下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沉疴顽疾。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对照中央的严格标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差”上。
以上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牢,担当精神不足。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刻反思,深挖根源,切实增强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全系统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如临深渊的自觉,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批,坚决守牢以下三条底线。
第一,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这是衡量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是一条不容触碰的红线。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弹。必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升战。要决胜蓝天保卫战,在巩固PM2.5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将臭氧污染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时段的精细化管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要决胜碧水保卫战,核心是抓好XX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XX省XX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的系统治理。要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快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要决胜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防“毒地”流入市场。要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环境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石,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时刻绷紧环境风险防范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要立即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起底式”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重点聚焦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尾矿库、涉重金属等高风险行业和企业,以及饮用水水源地、XX江经济带等环境敏感区域。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建立清单、明确责任、限期整改、挂账销号,做到闭环管理。要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将环境影响和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