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XX省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大整改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2025-09-10 09:10:03 678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突出问题大整改视频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D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刮骨疗毒的决心,深刻反思当前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整改攻坚任务。目的就是要统一思想、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动员全省生态环保战线的全体同志,以决战决胜的姿态,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的翻身仗,确保“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圆满收官。下面,讲四点意见。

一、正视严峻现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剖析问题根源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至27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5.5%;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高达97.7%,好II类水质断面比例首次突破90%,达到了91.7%;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全省生态质量指数(EQI)达到75.00,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系统同志们辛勤付出的结果,值得充分肯定。

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要清醒地看到,成绩单背后依然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隐患,光环之下依然存在着亟待解决的沉疴顽疾。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热切期盼,对照中央的严格标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不断涌现。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差”上。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温差”。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存在“盲目乐观”和“歇脚松气”的心态。看到一些宏观数据向好,就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缺乏“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清醒和坚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对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历史欠账的严重性估计不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还没有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在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时,仍然存在摇摆和迟疑,甚至在个别项目上出现“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倾向。这种思想上的“温差”,是导致行动上“偏差”的总根源。

二是责任落实存在“偏差”。“D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管三必须”的责任体系,在一些地方和层级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压力传导层层递减。有的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虚化,把环保责任简单地推给生态环境部门,自己当“甩手掌柜”;有的行业主管部门“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的意识淡薄,对本行业、本领域的环境问题视而不见,缺乏主动监管的担当。生态环境部门内部也存在责任边界不清、推诿扯皮的现象。例如,对于跨区域的流域污染问题,上下游、左右岸协同治理的机制不畅,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固废堆场,相关属地和单位责任认定不清,导致整治工作一拖再拖。

三是监管执法存在“落差”。当前的监管执法工作,与构建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落差”。一方面是“宽松软”的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存在检查多、处罚少,约谈多、问责少的现象。有的执法人员碍于情面,或者担心影响地方经济,不敢动真碰硬,导致执法“长不出牙齿”,形不成有效震慑。另一方面是精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面对日益隐蔽化、复杂化的环境违法手段,传统的监管方式显得力不从心。例如,XX化工园区部分企业夜间偷排、超标排污的问题屡禁不止;个别重点排污单位在自动监控设备上动手脚,伪造、篡改监测数据,性质极其恶劣,影响极其败坏。这些行为不仅直接污染环境,更是对法律尊严和政府公信力的公然挑战。

四是能力建设存在“短差”。全省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与所承担的繁重任务不相匹配,特别是基层基础薄弱的“短差”尤为突出。一些县区级生态环境分局、乡镇环保站,存在人员力量不足、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环境监测网络虽然初步建成,但在新污染物、有毒有害气体等领域的监测能力还存在空白。固体废物,特别是危险废物的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应急处置能力也有待加强,面对突发环境事件,部分地区的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快速响应和科学处置能力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根源在于站位不高,宗旨意识不牢,担当精神不足。全省生态环境系统的每一位同志,都必须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深刻反思,深挖根源,切实增强整改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站位,以如履薄冰的自觉坚决守牢三条底线

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面对当前的问题和挑战,全系统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站位,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如临深渊的自觉,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批,坚决守牢以下三条底线。

第一,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差”的底线。这是衡量生态环保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准,是一条不容触碰的红线。要清醒认识到,当前的环境质量改善成果还不稳固,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弹。必须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提升战。要决胜蓝天保卫战,在巩固PM2.5治理成效的基础上,将臭氧污染防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时段的精细化管控,确保优良天数比例稳中有升。要决胜碧水保卫战,核心是抓好XX湖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XX省XX湖流域总磷污染防治条例》,全面推进工业、农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的系统治理。要持续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加快推进乡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规范化建设,确保人民群众饮水安全。要决胜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治和安全利用,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严防“毒地”流入市场。要全面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危险废物的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底线。环境安全是生态安全的基石,事关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时刻绷紧环境风险防范这根弦,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要立即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一次“拉网式、起底式”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重点聚焦石油化工、危险化学品、尾矿库、涉重金属等高风险行业和企业,以及饮用水水源地、XX江经济带等环境敏感区域。对排查出的风险隐患,要建立清单、明确责任、限期整改、挂账销号,做到闭环管理。要加快完善省市县三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监测、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和应急物资储备,定期组织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将环境影响和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阅读全文
(想阅读完全部图文内容,您需要先登陆!)

分享: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精选留言
我要留言
相关内容
    热门推荐
    • 本周热门
    • 本月热门
        二维码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