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收获的季节里,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2025级新生入学教育大会。看着你们一张张朝气蓬勃、青春洋溢的脸庞,我这位老教育工作者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欣慰与感慨。时光荏苒,我见证了无数像你们一样的少年,汲取知识,锤炼品格,最终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今天,我想以“尊重老师,热爱学生,因材施教,科学管理,培养身心健康合格高中生”为我们办学理念的核心,和大家聊一聊,我们该如何共同书写这段崭新的青春篇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延续千年的优良传统,更是我们求知问学、立身做人的基石。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心灵的守护者。他们披星戴月,辛勤耕耘,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在你们的人生画布上描绘出最绚丽的色彩。
或许,在你们看来,老师的某些要求显得“严苛”,他们的反复叮咛显得有些“唠叨”。但同学们,这份“严苛”背后是恨铁不成钢的期待,这份“唠叨”里面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牵挂。他们深入研究考题,是为了让你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更快地找到航向;他们苦口婆心,是希望你们能避开成长的弯路。
尊重,并非唯唯诺诺。真正的尊重,是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是课堂上专注的眼神,是遇到问题时坦诚的交流,是路上相遇时一声真诚的“老师好”。它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就像你们喜欢的许多影视作品中的良师益友,他们用非凡的尊重与理解,点燃了学生心中的光。我们鼓励这种基于尊重的、富有建设性的对话。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世界有独特的观察,大胆地向老师提出你们的疑问和见解,这种思想碰撞的火花,正是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美好画面。
“热爱学生”是教师天职的温度体现,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份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而是理性的关怀、无私的奉献和温暖的陪伴。它意味着我们要看见每一个独特的你,倾听每一个不同的声音,关心你们除了分数之外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和成长烦恼。
这个世界变化很快,你们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前所未有。从“内卷”到“躺平”的网络热词,反映了你们内心的困惑与挣扎。学校不是冰冷的分数加工厂,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成长共同体。我们会努力创造更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仅看重你的成绩,同样欣赏你的艺术才华、体育技能、领导力、志愿服务精神以及每一个善良的举动。
我曾刷到过一位中学生精彩的“班服设计”演讲,展现的创意、自信和团队精神,正是我们所热爱和希望培养的素质。我们也关注到,许多同学是《英雄联盟》或《王者荣耀》的高手,在虚拟世界里运筹帷幄。我们想说的是,学校理解并尊重你们的兴趣爱好,但同时更希望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将游戏中学到的策略、团队协作、抗挫折能力,迁移到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来?热爱的真谛,是理解、是引导、是帮助你们在现实世界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高地”和“水晶”。
请相信,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这里,当你遇到困难时,会有老师愿意停下脚步耐心倾听;当你取得进步时,会有同学为你送上真挚的掌声。这份无处不在的“热爱”,会为你们的青春打下温暖明亮的底色,让你们拥有抵御风雨的勇气和感知幸福的能力。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思想,这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它的核心是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发展潜能。
我们反对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有的同学可能擅长逻辑思辨,是理科的好苗子;有的同学可能富有情感和想象力,在人文艺术领域天赋异禀;有的同学动手能力极强,未来或许是卓越的工程师;有的同学拥有出色的社交和组织能力,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就像东京奥运会上全红婵的跳水、杨倩的射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同学们,你们的任务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家的孩子”,而是深入地了解自己: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优势在哪里?我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勇敢地利用学校提供的资源,去探索、去尝试、去创造。学校愿意做你们探索路上的“补给站”和“助推器”,帮助每一颗独特的星星,都能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熠熠生辉。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