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需求正经历从物质满足向量精神充盈的深刻转变。为情感需求买单的“情绪消费”已成为拉动内需、激活市场的新兴力量。为准确把握这一消费新趋势,充分发掘我市消费市场潜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开展本项调研。
情绪消费,即消费者为满足情感慰藉、追求心理愉悦或缓解负面情绪而进行的消费行为,其本质是消费需求的升级。这一模式并非新生事物,从古人“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的诗意,到现代年轻人购买盲盒体验惊喜,其核心都是通过消费行为实现情绪的正向反馈。从全国范围看,情绪消费正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活力。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情绪消费相关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根据专业机构预测,2025年,我国情绪消费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1.8%,这充分印证了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强劲势头。在情绪消费的浪潮中,潮玩经济、宠物经济、文旅疗愈、数字陪伴等细分赛道表现尤为突出。
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在发展情绪消费方面已先行一步,其做法主要聚焦于消费场景的创新与供给质量的提升。例如,XX市通过举办大型动漫游戏展、音乐节等活动,打造青年文化消费地标;XX市则深挖在地文化IP,开发系列文创产品与沉浸式文旅体验;XX市则聚焦“陪伴经济”,鼓励发展智慧养老、就医陪诊、心理咨询等新型服务业态。这些实践表明,将情绪价值深度融入产品和服务,是激活存量、创造增量的重要路径。
目前,我市未开展情绪消费市场的专项统计数据,但结合我市宏观经济数据、产业结构与社会文化特征进行综合研判,可以确定我市发展情绪消费具备坚实的基础、独特的优势和深厚的禀赋。
我市经济体量稳健,居民消费能力强劲。近年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高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均位居全省前列这为发展附加值更高的情绪消费提供了雄厚的市场基础。从消费偏好来看,我市消费者,特别是中高收入群体和年轻一代,已表现出对高品质、个性化、文化认同感强的产品和服务的明显偏好这与情绪消费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当前,我市的情绪消费业态主要以点状分布,散见于各大商圈的新型茶饮、特色书店、宠物店、电影院线以及部分文旅景点中,虽已形成一定氛围,但尚未形成规模化、集群化的发展态势。
我市大力发展情绪消费,其战略目标在于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情绪消费策源地与高品质供给中心。具体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助推产业升级。推动“XX制造”向“XX创造+XX服务”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影响力。二是激活内需潜力。开辟新的消费增长点,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将庞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增长。三是提升城市魅力。通过构建丰富多元的情绪消费场景,塑造城市温暖、有趣、时尚的品牌形象,增强对高端人才、年轻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立足我市禀赋,应构建“空间重塑、产业强链、需求引领”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系统化、全方位推动情绪消费迈向新台阶。
优化城市空间功能,打造层次分明、特色各异的情绪消费场景载体,形成“一核引领、多点开花、全域联动”的空间发展格局。
1.文化IP体验节点:在历史文化街区,深度挖掘XX文化、陶瓷文化、功夫文化等IP,打造集博物馆、文创店、主题餐饮、情景短剧于一体的沉浸式文化消费区。
2.青春潮流消费节点:在新兴商业综合体或大学城周边,聚焦Z世代需求,集中布局潮玩店、电竞馆、二次元文化店、宠物友好型商业等新业态。
3.生态疗愈消费节点:依托城郊的森林公园、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发展高端民宿、露营基地、康养中心、瑜伽冥想空间等,打造服务都市白领“微度假”和身心疗愈需求的“城市后花园”。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