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深刻吸取近期一些地区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教训,并对下一阶段全区的重点工作,特别是企业安全生产、打通“生命通道”、有限空间作业等专项整治工作,进行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麻痹和松懈。我们必须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要求、最扎实的举措,全力以赴抓好安全生产各项工作,为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一丝一毫不能放松。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稳定是相对的、暂时的,风险是绝对的、长期的。一些企业安全发展理念树得不牢,主体责任悬空;一些领域安全监管存在盲区、漏洞;一些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冒险作业现象屡禁不止。这些问题和隐患,如同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给我们的发展大局带来难以挽回的冲击。
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现实的警钟必须长鸣。我们必须从近期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中汲取刻骨铭心的教训,不能让别人的事故成为我们的“故事”,更不能让身边的隐患演变成我们的事故。每一份事故通报的背后,都是一个或数个家庭的破碎,是血和泪的代价。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抓安全生产,就是抓发展、抓稳定、抓民生。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安全是最大的效益,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将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
全区各级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要进一步提高站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来抓。要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如坐针毡的紧迫感和重于泰山的责任感,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心,把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上,坚决守住安全生产的红线和底线。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采取超常规的力度和措施,精准发力,靶向施策,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根据今天的会议主题,我重点强调三个方面的工作。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切事故的根源,最终都可以在思想上找到原因。如果思想上麻痹大意,制度就会成为摆设,操作就会偏离规程,隐患就难以被发现和根除。各部门、各企业要立即行动起来,深入开展生产事故案例宣讲活动。
有限空间作业,因其空间狭小、通风不畅、易积聚有毒有害气体等特点,是极易发生群死群伤恶性事故的高风险作业。无论是工贸企业的污水池、储罐、反应釜,还是市政工程的下水道、检查井、化粪池,都潜藏着巨大的安全风险。对于有限空间作业,我们必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措施进行管控,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国家对此有明确的“五个必须、五个严禁”规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到位。
第一,必须严格实行作业审批制度,严禁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作业。任何有限空间作业,都必须经过申请、评估、审批程序。审批单不仅仅是一张纸,它是对作业环境、作业条件、防护措施、应急预案的全面确认。没有经过审批,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有限空间。企业负责人要亲自把关,确保审批流程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第二,必须严格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严禁通风、检测不合格作业。这是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核心程序,顺序绝不能颠倒,环节绝不能省略。必须采取有效的机械通风措施,对有限空间进行充分换气。通风后,必须使用经过校准的、合格的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对空间内的氧浓度、有毒有害气体(如硫化氢、一氧化碳)、可燃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必须符合安全标准,并且在作业过程中要进行持续或定时监测,一旦超标,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撤离人员。
第三,必须配备个人防中毒窒息等防护装备,设置安全警示标识,严禁无防护监护措施作业。要为作业人员配备合格、适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长管呼吸器或空气呼吸器、安全带、安全绳等。作业现场必须设置醒目的警示标识,明确告知危险因素、安全要求和应急电话。同时,必须在作业点外部设立专门的监护人员。监护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懂得如何监护、如何报警、如何与内部作业人员保持联络,绝不能脱岗或兼任其他工作。
第四,必须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严禁教育培训不合格上岗作业。所有参与有限空间作业的人员,包括作业人员、监护人员和审批人员,都必须接受专项安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要涵盖有限空间危险辨识、安全操作规程、防护用品使用、应急处置措施等。要让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办。
第五,必须制定应急措施,现场配备应急装备,严禁盲目施救。企业必须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制定详尽、可操作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现场必须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应急通讯设备、救援三角架、担架等应急救援器材。这里要特别强调,一旦发生事故,监护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的首要任务是立即报警,决不允许在未佩戴任何防护装备的情况下盲目进入有限空间施救。无数血的教训证明,盲目施救只会导致伤亡扩大,造成“救援者”变“遇难者”的二次悲剧。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