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集团2025年上半年生产经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特别是近期中央企业负责人研讨班和建筑类央企深化巡视审计整改专题会的要求,全面总结上半年工作,深刻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与挑战,系统部署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激发斗志,动员集团全体干部职工,永葆战略定力,满怀美好希望,聚焦价值创造,持续顽强奋斗,全力确保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为“十四五”规划的圆满收官奠定坚实基础,共同书写新时期XX集团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今年以来,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建筑行业整体持续承压,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集团公司同时面临着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化风险、强D建等多重任务,各种困难相互交织,腐败问题在一些领域依然多发易发,可以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压力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关键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内部任务,集团上下广大干部职工没有退缩,没有气馁,而是知重负重、迎难而上,以非凡的毅力和担当,推动公司发展大局保持了基本稳定,各项重点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扎实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清醒地、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自身存在的差距和问题。当前,建筑行业的持续下行对我们的冲击是全面而深刻的,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集团内部,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新老问题交织叠加,解决起来的难度越来越大。正如我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我们必须对自身的优势和短板有清醒的认知。
从优势来看,我们沉淀了“十大核心优势”,这是我们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基本盘和最大底气。
一是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我们拥有集咨询规划、勘察设计、投融资、工程建设、装备制造、资产运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能够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承包商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超大型项目组织实施优势。纵观国内外,我们承建了一系列世界级的“高、精、尖、难”工程,在超大型、复杂性基础设施项目的策划、管理、技术和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无可比拟的经验和能力。
三是“大交通、大城市”领域专业技术优势。我们在公路、桥梁、港口、航道、铁路、隧道等交通基建领域,以及城市综合开发、生态环境治理等城市建设领域,掌握了一大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行业顶尖专家,品牌技术实力行业领先。
四是“江河湖海”特色领域领先优势。我们因水而生、依海而存,在港口码头建设、航道疏浚、吹填造陆、水环境治理等领域具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在国家大力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这一优势将愈发宝贵。
五是科技创新驱动优势。我们拥有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重点实验室,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科技创新正在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六是国际化经营先发优势。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先行者,我们在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建立了广泛的市场网络和良好的国际声誉,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七是央企品牌与社会信誉优势。“XX集团”这块金字招牌,是几代中交人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无形资产,代表着国家信誉、责任担当和卓越品质,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的重要基石。
八是雄厚资本与投融资能力优势。作为世界500强企业,我们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能够以“投建营”一体化模式撬动重大项目,这是我们实现从“建”到“做”转变的重要支撑。
九是高素质人才队伍优势。我们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敢打硬仗的干部人才队伍,这是集团最宝贵的财富和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十是D的领导优势。坚持D的领导、加强D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执行力,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根本保证。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更要直面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六大瓶颈问题”,必须清底数、明底线、下决心加以解决。
一是发展质量效益不够高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存在规模扩张情结,对速度的追求超过了对质量的关注。部分单位和项目盈利能力不强,资产周转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效益指标不优,甚至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一些房地产项目出现亏损,侵蚀了集团整体利润,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惕。
二是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尽管我们有较强的科技实力,但在一些“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引领性技术上,仍然存在短板。研发投入的产出效率有待提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还不够顺畅,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尚未完全发挥。
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偏慢的问题。我们的业务结构仍然偏重于传统的、竞争激烈的施工承包领域,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布局和培育还不够快、不够实。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存在路径依赖,面对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的浪潮,“不懂、不敢、不愿”转的现象依然存在。
四是精细化管理水平存在短板的问题。“大企业”患上了“大企业病”,管理链条长、层级多,总部运行效率有待提升。一些单位和项目成本管控粗放,内控管理形同虚设,业务穿透力度不足,导致“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
微信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版权声明
作者原创,不允许二次传播,一经发现收回会员权益,追究法律责任。
微信订阅号
联系客服